董玉琴 董慈紅

摘 要:吳大羽是中國抽象繪畫的先驅,對中國傳統哲學、詩歌頗有研究,造就了其油畫在形式語言上臻于意象之境。本文用“大象無形”的觀點來略述吳大羽較為純粹的繪畫圖式。他的圖式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形體,單純的色彩,卻給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大象無形和吳大羽的抽象繪畫都是以人的感受和情感為出發點,以內在的“心象”取代外在的“物象”,兩者均以簡約而不簡單的形式反映豐富的內涵,讓觀者感受這種“無形”之美。
關鍵詞:吳大羽;大象無形;抽象
1978年至1988年間,吳大羽已近耄耋之年,身體也異常衰弱,但這期間卻是吳大羽抽象繪畫創作的高峰期,即閔希文在他回憶吳大羽先生的文章中所稱的其晚年的“輝煌十年”。吳大羽晚期作品被吳冠中認為,“是一種印象,是感受的捕獲,是西方的抽象,是中國的意象……”。可以說,他的后期作品是我們理解吳大羽抽象藝術的關鍵。
一、 意境之美
吳大羽,又名吳待,江蘇宜興人,中國油畫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以及第一代抽象繪畫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筆耕不息,據統計,他存世的文稿多達五十多萬字,繪畫作品也有二千五百幅之多,給中國藝術界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他說“我用宏觀入微觀,苦思接物之心,從事心手眼活動,奪人所未悟,刱人所為睹,行吾作業。”。“我把天地為畫框,點染心胸,可以把示寸衷,佈須芥,指劃去來。”他拒絕把藝術變為工具或商品,堅持探索藝術的本體,堅持“藝術是物我交接瞬間難以形容的美感”、“藝術是人與天之間的活動”、“藝術是靈魂創造形式”(均為吳大羽語)……這是他一生從未改變的信念。他將抽象的技巧融入到對個人化的東方意蘊的追求中,創造出一種獨特而又純粹的美感,這就是他給吳冠中的信中所表述的:“示露到人眼目的,祇能限于隱晦的勢象,這勢象之美,冰清月結,含著不具形質的重感,比諸建筑的體式而抽象之……”。其筆觸之書寫性,線條之剛勁強毅或靈動婉轉,色彩之純粹,寥寥幾筆便能繪畫出一幅耐人尋味的作品,有著中國畫的朦朧美與意境美。
從色彩上看,他晚期作品中意象色彩表現最為明顯,主觀意識強烈,尤其偏愛藍色,對藍色的運用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閔希文說過:“羽師最愛用普藍,這顏色本是畫家的禁忌的,但到了羽師畫上卻是得心應手,獲得了擂鼓巨響的效果,震動著觀者的心靈。”在油畫作品中,每一幅大概都有普藍的影子,或鋪底,或勾勒,或塑造。他繪畫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過程,似乎都在使用藍色。如《風景(綠色譜韻)》、《公園的早晨》、《滂沱》、《伏案少女》等作品,可以看出其對藍色不同的手法運用,掌控能力之嫻熟。每幅作品中,使用藍色的面積是不一樣的,但或多或少都能體現出畫者對藍色的摯愛,在《色草》(圖一)中,藍色占據了大部分面積,畫面主體無具體形象,也無明顯的體積、陰影和明暗,有的只是在藍色調里面“色與色的跳躍,花與葉的擁抱”,雖狀寫瓶花,但卻能脫略形跡,直接感于人的心靈。某些形象可辨或不可辨,卻更能增加想象力。我們可以看出,吳大羽沖破物象表象色彩的枷鎖,使自身情感在畫面中得到充分的表達,強烈的表現了氣韻之生動、色韻之磅礴、形態之動感。
在筆觸運用上,更是“隨氣成形,莫逆萬變”,有書法狂草中的“天馬行空”之感。他的書法造詣很高,這使得他對抽象油畫有著不一樣的領會,對抽象油畫的探索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吳大羽力圖在油畫創作中融入中國書法的筆墨精神并吸收文人水墨畫和傳統書法的筆線筆觸,大膽突破,使其油畫更具東方韻味。他本人曾對丘瑞敏談起:“馬克西達夫、蘇派用筆比較概念,而中國畫很重氣韻,中國人在油畫上也該講筆韻。”如在《花之舞》(圖二)這幅畫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畫有中國畫里筆韻感覺,起筆到收筆都肯定有力,枯濕并舉,流暢點染,從而形成了豐富的多樣節奏和韻律。再如《譜韻》、《京韻》、《無題》中,線的運用在如此眾多的不同對比中,取得了整體的和諧與協調,這不僅使主題意境得到了淋漓
盡致的表達,同時也引人入勝。“在這個瞬間,吳先生一定承載了一種不凡的活力。這些畫清明透亮,帶著飛白,帶著筆痕,帶著繪畫本然的種種不周,帶著生命的真率之氣,拼綴著一個生動的世界。”這樣的藝術感染,達到了所謂的“意到天難問,圖成筆未知”的高度境界了。可見,藝術的美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自然美,也是畫者對外部世界的一種純粹感情的美,一種“美在天上,有如云朵,落入心目,一經剪裁,著根成藝”的意境美。
二、“心象”之悟
釋家云:一切惟心造。吳大羽甚是感悟之深。他在繪畫上是趨于“大象無形”的,從其眼中之像到心中之象,“象生意端,形造筆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美學思想認為“宏大的音律聽上去往往聲響稀薄,宏大的氣勢景象似乎沒有一定之形”,這正好與吳大羽的繪畫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吳大羽對中國傳統哲學有著深刻的領會,從佛家的“依空理論”、道家的“大象無形”等思想中去發現抽象的本意,在人生位置社會邊緣化的過程中,將越來越多的時間沉浸在思考中,體察一花一世界的奧秘,升華自己的藝術思想,并創造出一幅幅具有東方精神的油畫作品。
在真正的藝術中,任何作品都發端于感情。吳大羽先生的抽象作品都是他內在的聲響,心象的反映,精神的實體,不是對自然的模仿和生搬硬套,而是以藝術形態的方式來表現他對事物的強烈感受。他曾對陶永白一再強調過“畫畫是屬于感覺,由感覺達到思維。”“眼睛的作用,由心所支配,從感覺出發,離開了心的發動,光憑眼睛是畫不出東西的。”其晚年的繪畫作品中取消了抽象與具象的界限,作品的圖式也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形體,簡單到沒有空間感但其實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形狀,不似之似,似而不似,令觀者感受到一種“道是無形卻有形”的美。“無形”并不代表是沒有形狀,它可能是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形態,甚至是超越我們想象的形態,它并不是虛無的,更不是虛幻的,是超越一切形式的形式,是心與神的歸宿。齊白石先生曾說:“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強調“意”的表達,“不求形似”,只是“取其意氣所到”。如《滂沱》(圖三)是畫者對窗面臨此情此景時的抒懷之作。描繪的是其心中的“象”,當窗外的景色在大雨的淋漓下,已成了一片依稀朦朧的情景,模糊難辨,房耶?樹耶?街耶?……似是而非,所有物象的形體與色彩,都出現了難以想象的奇特變化,虛實相生,筆觸自由,筆與筆的之間又貫連著、銜接著一種氣韻,色塊也更為隨意,隨機生發,落筆不悔,物我交融。在《獨行》畫面中也可以感受到畫者心為主宰,然”形“之于筆墨的駕馭。雖寥寥數筆,卻記錄下了畫者心靈的跳動,瞬息的感覺以及無法抑制的生命力勃發的一剎那。周圍的青黑色大筆觸,落筆有力,情緒爆發明顯,畫者似不加思考,只想借助手中筆墨的書寫,澆胸中之塊壘,筆盡其用,筆盡其意,但覺痛快,不以似蘆似麻而較真,不追求“去畫物的外形,需要的是超脫”。實則就是他在繪畫里所表達的那樣,是寫其神,寫其心也。他認為:“對形體的恭順,無益于掌握形象,美的出現在形象和心象之間。”他的繪畫完全摒棄了傳統繪畫的造型語言,寓情與畫,注重表現畫者的內心世界。畫幅上還留下了不少白底,看似隨意,無所用心,實則追求“有”、“無”并存,物我同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很顯然,這和老子美學思想中“大象無形”是一樣的,有感而發,不逆于心,不拘泥于物象,心隨意動,體現的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心境。而心境的體會,既不是靠形象本體來描繪,也不是靠畫面本身來突出,而是一種情感的體會,意味的揣摩。
三、結語
吳大羽的藝術思想理念非茫茫然依樣畫蘆,而是接近于自在精神,追求其“藝術的真實”。他尊重自身的情感,從個人感受出發,抒發個人內心世界,創作“心靈的作品”。 他的繪畫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純粹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吳冠中.吳大羽——被遺忘,被發現的星[J].美術觀察,1996.
[3]宗白華.意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4]吳大羽.談藝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