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
摘 要: 小學語文課程能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美育有很強的階段性特點,基礎和關鍵在少年兒童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工作要精心組織,關注內涵價值,創新教學模式,科學設計路徑。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美育內涵價值 實施路徑
美育以特殊的方式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具有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具有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結構美等審美屬性。近年來,美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與審美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總體上看,小學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仍偏重知識傳授,忽略美育工作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是重要的一環,也是薄弱的一環。為此,筆者基于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基本理念、主體內容等方面開展研究,圍繞小學語文教學美育實踐路徑進行探索。
一、創新基本理念
全面發展的教育,具體而言是指德、智、體、美均衡發展的教育,其中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或“美學教育”,即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同時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為目的,從而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素養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黨的基本文獻明確提出了改進美育教學工作,為今后學校美育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在具體領域將加強美育的內涵價值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審美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緊密結合國家相關文件精神,制定更明確的美育培養目標,特別是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環節,將美育深度融入小學語文教學過程,逐步構建重點突出、載體豐富、協同創新的小學語文美育目標體系,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優化主體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大多是貼近實際生活、人們所創造的歷史,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多樣的表達手段。美在語文教材、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地挖掘這些美,引導學生鑒賞這些美,使他們在文化瑰寶前受到強烈地感染,形成情感共鳴,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1]。小學語文課程要注重激發學生審美興趣,傳授必備的審美知識與技能,發展審美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審美理想。為此,應堅持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科學定位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內容。主體內容需要以目標體系為指引,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將語文知識傳授與審美教育緊密結合。小學語文教材涵蓋藝術美的各種因素,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國畫、書法、篆刻、雕塑、建筑、音樂、民樂、舞蹈、京劇、電影、攝影等方面,應統籌推進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審美育人活動,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小學語文教學美育內容體系。同時,在貫徹國家關于美育教學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設計美育特色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緊跟時代步伐,緊密聯系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保證美育教學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依托豐富的兒歌、古詩、閱讀、寫作、書法、演講等學習活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引導小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獲得初步審美體驗,向往美好情境,追求崇高理想,形成良好的審美趣味。
三、改進方式手段
積極進行小學語文美育教學方式改革,重點推行基于實際、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大多屬于敘事、寫景、抒情的記敘文,畫面感、形象感較強,顯示出美的最基本形態。如果將教材中語言描述的畫面通過現代教育技術表現出來,更能突出直觀、形象的特點,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和注意,充分感知美的因素[2]。鼓勵語文教師將教科研成果應用于美育環節,促進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不斷提高與更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課文內容挖掘美的因素,不斷增強學生感知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以此豐富學生美的體驗,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與鑒賞能力[3]。堅持課堂與課外結合,將美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全方面,充分發揮語文知識的美育價值,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鼓勵教師結合“互聯網+”發展新形勢,挖掘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中的美育因素,創新語文美育教學方式。加強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學習平臺建設,大力開發與語文課程教材配套的美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聯合建設小學語文美育資源網絡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語文優質美育教育資源覆蓋面,推進美育與語文協同發展,探索建立學校語文教學組織與校外文化等部門及文藝團體的長效合作機制。教師應努力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整體考慮語文學習與審美教育中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挖掘聽說讀寫中的美育元素,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同步提升。
四、重視基地建設
實踐育人基地是開展美育工作的重要載體。通過實踐育人基地可以引導小學生在實踐中廣接地氣,與社會、生活對接,在實踐中開眼界、學審美、強素質、長才干。為此,要積極采取措施,多途徑、多渠道籌措經費,加強美育實踐基地建設。通過美育與語文、德育、藝術等課程融合提升,積極創建國家、省、校級美育教學基地,并嚴格按照建設標準與要求,加強建設與管理,突出示范與輻射作用。發揮環境美育的熏陶作用,圍繞語文教學內容,創造良好的美育環境,為美育的開展提供保障。小學校園的建筑、道路、設施、景觀、教室應講究布局、造型、搭配,兼顧實用與美觀,教學、活動、作息安排應體現人性化要求,通過板報、櫥窗、文化墻、展板等呈現的宣教內容要有藝術性,校園廣播要多選旋律優美的詩歌、名曲,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要廣泛利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科技館等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各類社會實踐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的作用,組織學生定期開展參觀體驗、專題調查、研學交流等活動。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及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容易激發公民的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美好情操[4]。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為學校美育工作創造條件,繼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各類文化場所要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
五、提升師資水平
小學語文課是小學各門課程中占時最多、美的內容最豐富的一門課程。同時,美存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存在于教師的一言一行之中[5]。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要圓滿完成知識的傳授,還要加強對學生的美育工作。美育工作的順利有效實施,離不開學校師資隊伍的強力支撐,語文教師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筆者認為,創新小學語文美育實施路徑,師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應造就“職業素養好、教學理念新、美育能力強、研究水平高”的高素質專業化的小學語文教學隊伍。通過社會兼職、掛職鍛煉、社會服務、學習進修等多種方式,提高語文教師審美教育的能力。鼓勵和支持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定期接受專業化培訓,豐富教師的美育實踐經驗,提升教師的美育實踐能力。在一些小學美育工作尚有諸多困難的前提下,高校參與小學語文美育實踐活動,是補齊小學語文美育短板的路徑之一,是面對全體小學生全面發展而設計制定的特別政策。聘請具有豐富美育實踐經驗和教育教學熱情的專家進入學校兼職,充實小學語文教師隊伍,對小學語文美育工作持續進行直接深入指導。有條件的學校應成立美育教研機構,開展小學美育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總結經驗,探索規律,使美育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加快提高全體語文教師美育素養,統籌安排語文教師指導和參加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將語文教師開展美育實踐工作和課堂教學同等看待,同等計入工作量,同等納入年度考核,同等評優獎先,提高教師實踐育人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麗娟.淺談怎樣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美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94).
[2]馮克誠,肖堅強,主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用方法書系[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
[3]王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美育的實施[J].散文百家旬刊,2016(5).
[4]郁士寬,主編.現代應用美學基礎[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5]徐汝智,主編.美學與小學語文教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