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紅
摘要:近十年來,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失地農民”這一個新的群體也隨之產生。就業是失地農民生活最好的保障。本文從發展社區服務業,開發社區多種崗位、鼓勵失地農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合理利用村內自留地、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和角度闡述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對失地農民的處境的解決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失地農民;就業;城市化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社區的數量和規模逐漸擴大,社區服務業隨之成為吸收文化程度低、缺乏勞動技能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根據社區的需要,衛生、治安、交通、綠化、環保、家政、社區便民服務部等部門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這些崗位為失地農民提供生存依靠。失地農民應靈活就業,采取不同方式的就業形式,例如鐘點工、保潔工、季節工、臨時工、維修工、保安門衛、綠化工人、家政服務人員,通過多種形式的就業實現他們的就業需求。這樣,既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又方便社區居民生活需求。充分發揮社區服務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作用,可以保證失地農民的家庭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保證社會穩定。隨著“城中村”的改造開始和不斷的推進“村改居”,新社區形成后,人口聚集現象的出現,其管理和服務的規范化與統一化要求將不斷提高。大量的工作人員便可在社區服務中心就業,如清潔工、保安、家政服務人員等,這些都適合失地農民工作的需求。在社區建設的過程中,樹立擴大就業與社區的服務良性互動的理念,有意識地培育社區崗位就業的對象。另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需求,這也必然會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這些都將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之所。
失地農民要主動轉變思想觀念,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到市場競爭中,抓住就業機會。尋找就業崗位。同時,有能力的農民還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在自主創業和小本經營上求發展,從而拓寬就業渠道。建立城鄉統一化的勞動力市場,就要把城市勞動就業保障機構功能從城市延伸到農村,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完善的就業保障,建立在勞動就業方面的全市聯網和在東部發達地區建設窗口的勞動力市場框架體系,化解農民工進城就業的盲目性。解決被征地農民就業難題的根本途徑在于,把被征地的農民就業納入城鎮就業體系和城鎮勞動用工制度軌道上,設計科學合理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在制度方面給予切實保障;推動中小企業和私營經濟等多種經濟的發展,挖掘被征地農民就業空間。由于土地征用是政府行為,因此,地方政府以及代表政府實施土地征用的開發公司應該負有幫助與指導被征地農民就業職責。為失地農民自主創業提供更優惠政策是我們當地政府的責任,同時農民自身更要學會抓住機遇,利用土地補償與優惠政策條件進行創業。政府可以主要采取以下政策:為失地農民提供小額貸款擔保;提高個體經營的稅收起征點或為失地農民提供創業稅收優惠政策;為失地農民指明創業方向,提供各種免費的咨詢業務、創業輔導以及相應法律法規的基本培訓和學習;相對簡化失地農民創業的程序,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務。
在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地方還保留有部分自留地,因此怎樣合理安排使用這部分自留地具有重要作用。自留地可以吸引外資,發展集企業,建設公寓住房。郊區農民大多有兩種保障,其中之一是土地,另外一個是房屋。一些農民可以在失去土地后仍然利用地理優勢收納房租。以土地八股的方式在村里招引商家來建立集體企業,一方面可以解決部分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憑土地股份進行收入分紅。
在城市規劃中應考慮設立工業園區或特色街道,預留足夠的經濟發展的空間??梢苑龀珠_發生態農業與旅游農業等特色農業,在農產品深加工上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同時適度開發整理新增加的耕地和承包地流轉等,轉給一部分的失地農民耕種,因為有些農民由于年齡或身體原因,轉向非農生產就業難度很大。
鄉鎮企業是吸收非農就業的一條重要渠道,是大容量吸納勞動密集型就業的重要方式。因為鄉鎮企業不僅十分適合失地農民而且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鄉鎮相關經營部門應根據農民安土重遷的思想就地轉移模式,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就業崗位。過去,鄉鎮企業的發展曾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近些年來,由于鄉鎮企業在發展戰略定位、管理、人才利用、等方面的僵化,導致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明顯下降。因此,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地方政府大力扶持鄉鎮企業的發展措施,對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可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措施可以包括:對錄用失地農民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可以給予相應的就業補助;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如貸款和稅收政策。鼓勵生產經營正常企業減少裁員,穩定就業;鼓勵優勢企業增產擴能,吸納就業;地方財政應優先考慮安排扶持資金對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招聘失地農民比例較大的,比如提供小額擔保貸款且享受財政貼息,或者減免小型微利企業稅收,鼓勵企業吸納失地農民就業等。
互聯網+模式下,建立高效暢通的就業信息網絡,開展規范化服務。“可以采取在社區設立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信息中心,各鎮設立相應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工作站,各村設置聯絡員,開展失業登記、求職登記、職業指導、就業介紹、政策咨詢、勞動事務代理等服務,形成相互溝通、全區城鄉統籌的就業機制,廣泛搜集有用信息,及時為農民提供就業信息,最大限度地減少失地勞動力的盲目無序流動?!币ㄟ^多種渠道發掘各類就業信息,健全就業信息網,并及時發布各類用工消息,以方便失地農民更快就業,同時,可以將信息網拓展到臨近城市。“失地農民就業轉移大多屬于被動型轉移模式,即不改變居住地和生產方式的轉移,因此,就業服務的視野范圍應更廣、服務領域應更寬泛、服務手段應更注重個性、區域化?!眲趧恿κ袌鲶w系不完善是失地農民就業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這種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不暢通、法律法規不健全、失地農民維權意識差、就業中介機構缺乏等。所以,當地政府應該根據本地特點,完善其就業服務體系,并且及時把就業信息提供給農民,針對失地農民就業以后所面臨的困難也要積極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