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辰寧
摘 要:關于藝術的本質,本文從藝術的起源出發,論證了“藝術游戲源”的欠缺。同時,文章從“藝術生產論”的角度,探究藝術的本質,認為藝術源于對現實的再現和模仿,又具有審美的意識形態,藝術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審美理想與藝術作品的融合產物。
關鍵詞:藝術本質;藝術生產理論;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19-01
一、藝術的起源
藝術的本質是什么?在思考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考慮藝術的發生起源。
最流行的學說把藝術溯源到游戲,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于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他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
筆者認為,這種理論肯定了人們只有在滿足了衣食住行的物質所需的前提下,才會有過剩的精力來從事“游戲”,即藝術活動和審美活動。但是,藝術源于游戲的說法,僅僅從生物學或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未能揭示藝術產生的最終原因,它把游戲看作人和動物的共有本能,筆者認為有失偏頗,因為只有人類社會才有藝術活動和審美活動。
其實馬克思最早明確提出藝術生產這個概念,是在1857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但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已經把藝術看做是生產的特殊形式。他說:“宗教、家庭、國家、道德、科學、藝術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到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所以藝術生產說到底,不過是生產的一種特殊形態,是審美性的精神生產,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的起源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并且經歷了一個由實用到審美,以巫術為中介,以勞動為前提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其中也滲透著人類模仿的需要,表現的沖動和游戲的本能。
二、藝術的本質
那何為藝術的本質,換言之就是藝術是什么?朱熹提出“文以載道”,意思是“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的貨物,通過車的運載,可以到達目的地,文學就是傳播儒家“道”的工具和手段。不難看出,朱熹認為“文”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把“道”看作是藝術的本質。這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藝術的產生離不開社會實踐生產,簡單的用客觀唯心主義的說法來解釋藝術是很難讓人信服的。
尼采認為,人的主觀意志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主宰。這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主觀精神學說,認為藝術史“自我意識的表現”。顯然,這種理論過分強調了藝術創作主體對藝術的作用,同樣脫離了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與之相對,荊浩在《筆法記》中主張“度物象而取其真”。從這一點不難看出,他認為藝術源于對現實的再現和模仿,而非主關臆想的“理念”,但是,一味強調客觀事物對于藝術的作用而忽略創作者和欣賞者的主觀作用,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是社會生活的再現,筆者認為也是片面的。
變現說活著情感說的代表科林伍德,認為藝術不是再現和模仿,更不是單純的游戲,只有表現情感的藝術才是所謂“真正的藝術”,藝術就是藝術家主觀想象和情感的表現。這一點,在其《造型藝術原理》中也得到了體現,認為造型藝術是一種無意識的主題的情感表現,而他所謂的造型藝術就是“自我表現”。同樣的,雖然強調了創作主體對于藝術的作用,但是,簡單的單純的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情感的流露,顯然這樣的結論也是片面的。
到了20世紀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其《藝術》一書中,從藝術的本質對藝術進行了定義,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有意味的形式”。雖然此觀點為塞尚以來的后印象派,以及以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主義,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等現代派藝術的出現作了極力的辯護。他對現代藝術有著深厚的影響。
蘇軾在《琴詩》言道,“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琴之所以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不光要靠琴,還要靠人指頭的運動,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正如朱光潛提出的“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它反映經濟基礎,為經濟基礎所決定,并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雖然從屬于意識形態,但是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即審美的意識形態。
筆者認為,藝術美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并通過物態化形成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我想這就是藝術的本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