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濤


【摘要】通過對重慶市2000年至2015年酒店業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進行測算,分析兩者的關聯性,并通過協調度模型分析兩者間的協調程度發現,酒店業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高度正相關,地方政府應該采取措施來及時指導和促進酒店業與地區經濟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
【關鍵詞】城市酒店業 經濟發展 關系分析 協調發展
在房地產盲目助推大量高星級酒店誕生的情況下,“十二五”末已出現酒店布局不均、需求過剩、經營業績下滑、部分酒店面臨拍賣或轉型,為此,及時科學指導城市酒店業的發展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相協調,推進第三產業的健康發展,防止過度發展或發展不足而損害城市區域的經濟發展。為此,科學指導城市酒店的發展規模及其分布在“十三五”建設期間顯得尤其重要。
一、國內外文獻及研究現狀
國外針對區域酒店與經濟發展相關性研究的不多,因世界前10酒店管理集團中有7個在美國,為此重點關注了美國在該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學者Smith分析美國從1990年到1998年這段時期,灑店業構成比例、規模增長和收益變化,他的分析是很有意義的,能對投資者降低酒店投資的風險。學者JanA Deroos的研究主要基于NOR指標,即理論住房率,他研究分析這個指標的重要意義,是實現對美國酒店業的供求情況進行平衡。學者Jeong-Gil Choi根據美國近30年的酒店增長率情況以及對美國酒店業的未來發展周期和轉折點進行預測。強調通過城市經濟的發展從多因素的角度對區域酒店業布局等進行系統的研究。
國內酒店管理方面的學者專家也在不斷完善相關的理論體系,瞿富強對酒店項目與區域經濟建設可行性研究進行了比較與分析。馬智亮、鄧子瑜等提出了酒店業與城市經濟發展研究集成化輔助系統的模型。葛良文結合以往宏觀行業調控研究成果,論述了酒店業在區域經濟建設中的框架及作用。王勇評述了酒店發展與地區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系統性地歸納了酒店業與地區經濟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重點關注區域。楊永堂研究了酒店規模發展與地區GDP與CPI數據的關系,從基準收益率、現金流、影響因素等方面細致地作了財務評價研究。
本文嘗試通過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體系給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將地區經濟發展與酒店業發展進行關聯分析,構建兩者之間協調關系的模型,并運用重慶市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檢驗。
二、城市酒店業與經濟發展的彼此影響動因
(一)城市酒店業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需要
酒店業的發展本身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城市資源和發展定位的區別,對地區經濟的貢獻占比也就不同,如以旅游度假定位的三亞等,酒店的收入與利潤對城市GDP的影響占比較大,而以中心城市定位的重慶等酒店對城市GDP的影響占比目前在10%-15%之間,且呈上升態勢。主要影響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酒店業的發展會為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發展資金;二是高星級酒店能提升城市形象,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三是增加城市國民生產總值和稅收;四是會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如建筑業、商業、交通業等;五是酒店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強,酒店業的發展能在很大程度上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城市的就業率。
(二)城市經濟的發展促進酒店業的發展
酒店業的發展依賴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且總是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主要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本逐利的本性會吸引財團在城市經濟發展較好城市投資建造酒店;二是城市經濟的發展帶來商務和旅游人數增多、流動加快,促使解決餐飲、住宿問題的酒店業出現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三是政府部門會創造良好的投資政策,特別是銀行資金的支持、稅收的支持及土地費用的支持等;四是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交通、通訊和市政設施等的提升改造,為酒店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環境;五是在城鎮化及房地產引領城市經濟發展中,近5年新建的高星級酒店約90%是以房地產集團為背景的酒店。
三、關聯性及協調性分析
(一)酒店業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
鑒于數據的可獲取性,本文選取了國民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的投資額、第三產業的收入、房地產開發投資額、進出口總額、國內游客人次和收入、國外游客人次和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資利用額等9個與酒店業緊密相關的經濟發展指標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選取酒店數量、客房數量、床位數量、酒店員工數量等4個指標,及在地區的具有代表性的國有和私有酒店各一個,平均其總收入、總利潤、可售房價格、可售房利潤、客房收入、客房出租率等6個反映經營質量的發展指標來衡量酒店業的發展水平。數據來自《重慶旅游統計公報》、《重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及重慶勁力、萬友康年大酒店。
表1 重慶市2000年---2015年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及酒店發展指標數據
(二)城市酒店業與經濟發展水平指數測算
本文采用主分量分析方法來評價經濟發展水平。步驟如下:首先,將原始數據轉換成標準化的數據;然后,運用SPSS軟件進行主分量分析,得到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將各主分量貢獻率占選取主分量的累積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計算經濟發展水平指數計算公式為:
F=■wk*fk (1)
其中,F表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指數,wk為權重,wk=λk/■λk*λk,λk為第k個主分量的貢獻率,fk為地區第k個主分量得分。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11個指標的數據做KMO和Bartlett檢驗,運算結果為KMO=0.62,大于0.5;Bartlett球形檢驗統計量值為209.23,其相位的伴隨概率P值為0,小于顯著性水平值0.01,表明變量指標之間存在復雜的統計相關關系,樣本數據可做因子分析。對地區的相關指標數據做主成分分析,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入選2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別為5.065、1.255,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0.45%,由此可以判斷這兩個主分量能夠很好地代表所有指標的信息,能夠較好地反映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將地區在兩個主分量上相應的得分和主分量的權重代入到公式(1)中,即得到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指數-0.42,酒店業發展指數0.25。
(三)城市酒店業與經濟發展關聯分析
酒店業發展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皮爾松相關系數為0.875(顯著性水平在0.01的雙尾檢驗),表明酒店業發展和經濟發展高度正相關,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為了進一步驗證酒店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關系,構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酒店業發展水平的回歸模型。建立回歸模型:Y=a1+b1X+e1 (2)
經計算,回歸系數b1=0.855,可決系數為0.756,回歸結果進一步驗證了酒店業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正相關關系。
(四)城市酒店業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測算
協調發展強調整體性、綜合性和內在性,是多系統或要素在協調基礎上的綜合發展。由于系統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系統內部要素或系統之間的關系也在不斷調整,通過協調度來度量系統之間或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協調狀況。設酒店業發展指數和地區經濟發展指數分別為X 與Y,參考有關協調度研究的文獻,定義酒店業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協調系數公式為:
SXY=(X+Y)/■ (3)
式中,SXY代表酒店業與地區經濟發展協調系數。協調系數SXY的大小與系統發展的協調性呈正相關,SXY越大,系統的協調性越高,反之,則協調性越低;SXY的取值介于-1.322和1.322之間。為了清楚地反映兩者協調發展的程度,根據SXY值的變化采用均勻分布函數法將協調度分為六個等級:1≤SXY<1.322,優質協調;0.5≤SXY<1,良好協調;0≤SXY<0.5,基本協調;-0.5≤SXY<0,輕度失調;-1≤SXY<-0.5,中度失調;-1.322≤SXY<-1,嚴重失調。經計算重慶地區為-0.34,屬輕度失調。
四、結論及意見補充
(一)結論
本文對城市酒店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度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①酒店業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有著較強的正相關關系;②酒店業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受到地域資源差異及城市發展定位的影響;③酒店業與地區經濟發展還受宏觀政策的影響;④城市經濟發展必然會帶動酒店業的發展,酒店業的發展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
(二)建議
酒店業是地區經濟發展這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協調好酒店業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酒店業與地區經濟良性發展的基礎。實證分析表明重慶地區酒店業與地區經濟的協調度是輕度失調,為了使兩者更好地協調發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議:(1)城市酒店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是不對稱的,對當前酒店產能過剩,建議政府部門控制指導酒店建設的合理布局和總體建設規模;②對目前酒店的發展狀況進行全面調研,適當采取減稅等政策支持酒店的良性經營,調整兩者發展的失調。③城鎮化建設中,房地產企業為規避資產經營風險而利用政策投資建造酒店,政府部門應逐步退出對房地產企業的政策引導,同時也有利于當前對房地產的調控;④在酒店服務與管理人才方面,政府、酒店、學校要三方聯動搭建平臺,解決城市酒店業與經濟發展中的人力資源問題;⑤建議行業協會加強對酒店之間無序競爭的干預,規范市場價格,確保員工薪酬,確保服務品質,與地區經濟發展形成良性的互動。
(三)不足
以上分析主要是建立在高星級酒店層面,今后還需對城市酒店業中的特色酒店、主題酒店、民宿酒店和經濟型酒店等進行主成因素的分析。
參考文獻:
[1]魏鋒,曹中.我國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研究[J].統計研究,2007.
[2]生延超,鐘志平.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旅游學刊,2009.
[3]吳建楠等.基礎設施與區域經濟系統協調發展分析[J].經濟地理,2009.
[4]臧華.國際酒店集團經營策略比較研究[J].商業現代化,2010,(11).
[5]曹晶.我國飯店業發展區域差異及對策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2010.
[6] 薛秀芬;尹曉華中外經濟型酒店比較與啟示[J].商業經濟,2006.
[7]于正炯 關于酒店旅游產業重組與改制的探討[J].華章,2013,(2).
[8]馬勇.李麗霞 改革開放30年中國飯店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