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亦楠
摘 要:本文以海綿城市理念為背景,針對傳統城市開發模式下的城市綠地景觀現狀的局限性,提出具體的設計策略,并結合相關優秀實踐案例,為營造功能性街道綠地景觀提供一種思路。
關鍵詞:水彈性城市;街道生態綠地;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5;S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60-01
一、海綿城市與街道綠地景觀
1.海綿城市的基本內涵。海綿城市是新興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在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它針對城市地下水涵養、雨洪資源利用、雨水污染徑流等問題,從源頭控制,過程減速,末端消納著手,以多種城市基礎設施為載體,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等相關綠色技術措施,控制雨水徑流量,最大限度地實現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保持不變,采用“自然滲水,自然凈水,自然蓄水”的方式將城市變成可以吸水的“海綿體”。
2.街道綠地景觀。從海綿城市的角度出發,探索街道綠地的復合功能性景觀:以海綿城市理念為基礎,自然水資源利用為核心進行城市造景的綠地景觀,運用相關的彈性基礎措施應對自然災害及城市環境問題的同時,最大限度得發揮綠地的美觀性能,為城市市民創建宜人優美的生活環境。街道綠地不僅有著裝飾城市的功能,而且還承擔著保持城市水文特征的責任,創建具有復合功能型的可持續街道綠地景觀。
二、傳統城市開發模式下街道綠地景觀的局限性
1.生態綠地的排澇蓄水的能力不足?;疑A設施的不斷開發使綠地景觀的面積大量減少且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導致在降雨量以暴雨形式出現的嚴重情況下,地面雨水徑流排水壓力過大,造成綠地蓄水池積水過多,無法在短時間內將雨水迅速的收集在土壤中,長時間的積水會損壞植物的生態性能。這些成為造成城市洪澇災害的因素。
2.綠地景觀基礎設施功能的不完善。傳統水資源利用設施缺乏對實用性功能的綜合考量,是以“快排”為主的排水思路的體現,使水資源利用和綠地資源之間的生態性能失去平衡。對水資源基礎設施的能力考慮不充分,忽視了場地本身的水文特征,導致有些綠地基礎設施乏善可陳,未盡其用。隱藏在草溝內的排水口未受到人們重視,以致綠色基礎設施長久得缺乏后期的維護,陳舊的排水口時常堵塞污泥與雜草,排水不暢。
3.美觀性能的缺失。水資源利用基礎設施是街道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綠地景觀和城市基礎設施設計的品質。單一無序的街道綠地植物配置使街道景觀喪失美感,綠地景觀被多以矩形等規則的幾何形體表現,缺乏景觀趣味。街道景觀裝飾功能被忽視,這些基礎設施被章程式得安排在街道,與周圍景觀的不協調,大大降低了綠地景觀的美觀性。
三、水彈性城市規劃街道綠地景觀的設計策略
1.廣泛運用滲透排水設施。采用綠地下凹式植草溝可以從源頭快速消納雨水,在綠色植被和土壤之間增設貯層、透水層可以減少地表徑流,在需要時將雨水釋放,可以增加城市土壤的相對含水量,同時擴大植草溝的覆蓋率,雨水入滲量隨之呈倍數增加。低洼綠地作為調蓄設施不僅節省投資而且便于場地就水接納,對地表的雨水的污染物有一定的凈化和截流作用。
2.多元化綠色彈性基礎調蓄滯水設施。雨水花園是公眾接受度以及景觀效果較好的蓄水措施。可以多滲透30%甚至更多得雨水,有效去除徑流中的懸浮顆粒,有機污染,以及種金屬離子等。鶴壁市桃園公園內的雨水公園,通過植草溝相互串聯或與其他措施相連,多于地形低矮處栽植既適合陸地生長又耐水濕的植物,給人以新的景觀感知與視覺感受。
植被淺溝是在街道場地的設計中運用自然的材料和植被作為基礎設施技術,在發揮雨水管理的同時創造適宜的游憩環境。街道兩側設計土壤和植被的緩沖帶,保持一定的雨水積蓄,是經濟投入較少的措施,其儲存水量取決于植物的耐旱程度和土壤的滲透能力。人行道路旁側的明渠排水是對自然雨水的排蓄處理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時是對景觀的自然塑造。明渠地面鋪裝材料選用花崗巖混合青磚搭配,地面呈一定坡度,有利于雨水被收集后匯入水渠中進行造景。
3.營造觀賞型功能景觀。景觀的出水口與街道景觀結合流動的水聲和波光的影子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體驗,加強綠地空間的向心力,成為場地景觀的中心。在雨水花園中的高差可以形成跌水景觀,可借鑒美國鹽湖城街區道路的植被溪流淺溝。在綠地中的基礎設施可以將井蓋作為景觀元素進行美化,比如以卵石、碎石等細碎材質遮蔽排水口或雨水口,布置在雨水口蓋板處,綠地與道路之間的銜接處等,或直接用造型裝飾美化雨水蓋板,提升景觀品質。
四、結語
提升街道生態綠地景觀的品質是創建海綿城市必不可少的環節,對城市綠地進行合理的綠色基礎設施規劃,不僅可以提升對城市水資源的利用解決城市的雨水問題而且也從景觀途徑為加強城市居民生活環境提供保障。優美的綠地景觀的呈現不僅是提供一種設計策略,同時需要前期的合理規劃,后期的監管維護,以及人文參與度。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運用多元有效的基礎設施解決與水相關的突出問題,創建出人水和諧共生的景觀空間。
參考文獻:
[1]呂偉婭,管義龍,張金戈.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思路探討[J].海河水利,2015(05).
[2]蔣滌非,邱慧,易欣.城市雨水資源化的景觀學途徑及其綜合效益分析[J].資源科學,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