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打通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引導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通過加強高職銜接本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讓更多有進一步渴望學習深造的高職學生在完成職業教育后能通過銜接教育得到更多學習提升的機會。商科類高職教育培養目標主要是更多社會需要的具備商務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這部分人才仍然可以通過進一步接受本科層次的教育。
關鍵詞:產教融合;銜接教育;商科類
一、引言
我國經濟正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亟需大批量高端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頒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對引導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打通人才培養“立交橋”指出了國家的戰略方向。加強對高校分類指導,培養各層次的人才,使人才發展能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最終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基于產教融合需求開展銜接教育的重要意義
“十三五”時期,高等教育將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增強改革動力,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適度加強高職與本科教育的銜接,鼓勵和支持更多高職學生在完成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習后進一步進行本科層次的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商科類高職院校主要是以培養財經類一線應用人才為主,基于商科教育為主的培養目標,銜接人才培養適用于社會所需的服務于顧客為主的人才。商科類高職院校銜接本科技術技能人才后,其對銜接人才的知識能力、技能要求、個人素質、綜合知識等都有相應的要求。
(一)開展好銜接教育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
國家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需要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人才。隨著經濟的進步,產業升級發展,社會既需要能承擔起責任的商科類人才,也需要服務一線的商科工作人員,還有懂得基本管理,又能服務一線的高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做好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是為了更好建設經濟轉型時期所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二)開展好銜接教育是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的需要
社會適應力對大學生的長期發展和身心健康產生著重要影響。探索形成適合經濟發展的適合高職學生畢業后進入應用本科層次的學習具體培養方案,為更好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分類改革,更好做好產教融合,更好服務于行業企業和地方經濟服務,既能使學生進入應用本科后能有針對性的提升,文化理論和技術技能也進一步提升,最終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三)開展好銜接教育是推進產教融合的需要
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就是需要不斷加強協同育人機制,深入加強教育綜合改革,構建適應產教融合所需要的教學標準體系,教學管理及質量保障制度,不斷培養各層次各類型的人才,通過做好銜接教育為社會培養出思想素質好,專業知識強,實踐能力行的技術技能人才,銜接教育就是要不斷以產教融合發展教育為目的而努力。
三、開展好銜接教育不足之處
現階段,許多試點學校的銜接人才培養開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一定數量的高職畢業生得到了繼續提升的機會,但由于改革實踐才起步,高職銜接本科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時間還有需要進一步提升和改進,銜接教育就是要不斷以產教融合發展需要為目的。
(一)銜接培養的目標還需要更加明晰
全社會應該進一步通過實踐和研究明晰銜接培養的人才目標定位,通過明確其所應該需要具備的理論文化知識、技術技能能力、個人綜合素質等,培養德藝俱佳的人才。更高層次的人才培養就不能僅局限于專業知識,應圍繞人才的全方位培養。
(二)銜接人才的方式還需要更加科學
現實實踐開展的銜接人才培養因為沒有成熟可以借鑒的模式直接引用,許多的培養模式僅僅是將高等職業教育學生按照專升本后的人才培養方式設計和進行,忽視了銜接學生之前的學習背景和學緣結構,因此科學設計符合銜接學生現實狀況,又能激發其技術潛能的培養方式亟待出現。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銜接人才培養方式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變革。
(三)銜接人才的方式還需要更加系統
銜接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方面不僅要繼續加強對銜接人才的培養模式的系統設計,還要考慮相關的教育政策、產教融合等具體問題。為了做好培養工作更需要通過建立和完善系統科學的質量保障體系、明確具體的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和考核相關內容就行研究。可以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選擇部分做的好的學校,形成典型案例和研究聚焦,重點通過對其理論支撐、現實做法展開研究,并將優秀的做法加以推廣,最終形成示范帶動作用。
(四)銜接人才的學科知識還需要更加重視
銜接培養人才之前的教育背景和學科專業知識應該得到培養單位的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就不同的學科也有具體做法的,它們側重不一。如商科類人才的銜接教育,培養單位在如何平衡好一線技術與理論知識的關系,應用型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都是學界和教育界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張弛,張磊.基于同質性審視的高職應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7(4).
[2]孫麗璐,曾飛揚,汪韶源.大學生社會適應力模型研究——以“95后”大學生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
作者簡介:
馬簫,女,陜西咸陽人,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教務處,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
本文章為2016年四川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基于產教融合的應用型大學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XY2016C04);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深圳分院2015年重點課題《高職教育銜接本科技術技能人才教育的培養模式建設研究與探索》成果(課題批準號:GZYSZZD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