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渺 劉皓天 宋士玲
摘 要:本文圍繞湖北省荊州市特色農產品的現狀和特色來展開,首先提出了特色產業到底“特”在哪里?湖北省自古以來是農業大省,荊州市則有“魚米之鄉”的佳譽,在農業文化歷史悠久的長江一帶自然而然的孕育出了屬于當地特色的農產品。以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埠河鎮的葡萄種植業為例來進行研究分析,指出其成為特色的原因,葡萄產業的規模概況,深入剖析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措施等進行闡述,最后根據所得數據以及借鑒前人的經驗來總結怎樣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產業要有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投入大量科學技術和勞動力在實踐中發展因地制宜的特色農產品,打造綠色無污染的特色農業。
關鍵詞:特色農產品 現狀 葡萄產業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0(a)-120-02
1 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作為專有名詞,通俗來說,就是根據當地地理環境因地制宜的種植農產品,然后轉化為特色商品(可以是初級產品和深加工產品)當然,并不排除當地發展比較具有代表性,技術性的農產品。
“特”這就代表產品很特別,具有排他性,獨立性,無法競爭性,只在特定的區域具有。
為什么要發展特色農業?
發展特色農業的目的是追求最優三大效益,即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特色農業有利于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整合區域內整體資源優勢及特點從而突出地域特色。
施衛杰(2009)認為發展特色農業是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業綜合競爭力提高的關鍵之處。要指導各地農業經濟發展就必須科學看待特色農業的基本概念與特征,掌握其發展規律與基本思路[1]。
當前,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有5種類型。
(1)“龍頭”企業帶動型:指具有雄厚科技實力,有品牌效應和市場的企業帶動特色產業的發展。
(2)專業大戶帶動型:合作社或是技術示范大戶帶動農民學習知識的組織,并給予技術支持。
(3)科技園區孵化型:指投入資金、技術、人才的科技園區。
(4)基地資源引發型:以其當地的獨特的資源優勢從而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加強基地建設,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5)政府組織推動型:政府扶持和政策支持(例如稅收),政府進行宏觀調控。
以上幾種模式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就已經出現,在市場經濟體制的一直完善和發展的基礎下,國內許多地區在實踐中利用本地資源環境條件和優勢,發展因地制宜特色農業,摸索出了一條條成功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道路,例如:劉希磊(2010)以國內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四種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模式為背景,分析了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以提供借鑒,分別是以內蒙古乳業產業發展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山東壽光蔬菜產業發展為例的專業批發市場帶動模式,云南花卉產業發展為代表的政府誘導模式和陜西蘋果產業發展為代表的主導產業發展帶動模式等典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模式[2]。
2 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特色葡萄產業的概況
以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埠河鎮的特色農產品葡萄為例,其種植面積是全省市州第一,是全省葡萄種植面積的一半,種植產地約11萬畝,葡萄畝均收益在1.5萬元左右,高的突破了3萬元。公安縣葡萄產業公司3個,種葡萄的農戶將近3萬戶,葡萄專合組織達到55個,葡萄協會1個,網絡基本覆蓋全縣葡萄種植村,從表1可以看出。
由表 1以及給出的資料數據來看,葡萄產業發展狀況可觀,葡萄產業主要特點有。
(1)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從養殖規???,葡萄園所占面積比重大。
(2)經濟效益逐步攀升:葡萄苗每畝的收益率高。
(3)產業集群日漸形成:在荊州市區以及公安縣埠河鎮農戶形成群體,其他地區也有小規模。
(4)品牌產品不斷壯大:葡萄公司也有自己的品牌并不斷打造知名品牌。
3 葡萄產業發展對策
根據實踐數據分析以及上述特點,發現了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相應的表現和產生的原因。
(1)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總體效益偏低。表現在規模初成型、技術落后、單產低、操作不規范、沒有達到集約化和標準化等方面。原因是葡萄種植時間較短,種植經驗不足,葡萄種植戶還沒有形成統一規模的生產技術操作流程,產品效益參差不齊,農民缺乏勞動積極性。
(2)葡萄質量無法保障,苗種體系建設滯后。表現在葡萄農藥殘留量過大,苗木品種單一(90%都是“藤稔”),產業結構單一。原因是市場價格的波動性大,市場三大機制不及時,調節力度較弱,市場無法預期。部分農戶被中間商利用,不擇手段催熟葡萄,導致農藥添加過量,露天種植形式導致成熟集中,葡萄采摘周期短,葡萄上市集中從而導致銷售壓力大,價格難以提高,成本大于利潤,農戶收益少等連鎖反應。
(3)精深加工產品不多,產業鏈條不長。表現為葡萄精深加工的企業少,產品附加值不高,大多為初級產品。原因是企業雖在向深加工方面發展,卻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形成規模。
(4)品牌整合力度偏弱,缺乏競爭優勢。表現為沒有統一的品牌,且品牌知名度低。原因是農戶、合作社生產各自為陣,品牌“多、亂、雜”,缺乏市場競爭力。
(5)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資金投入不足。表現為葡萄公司和種植農戶的原始積累向滾雪球式發展。原因是農業特色產業缺乏政府政策、資金扶持,扶農政策力度不夠。
事實上,根據葡萄發展規律以及五大發展模式,并針對上面存在問題能夠總結出以下幾點對策。
第一,提高生產標準化程度,三大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增加,提高總體效益,促進產業化發展,使葡萄產業鏈得以延長。形成完整的葡萄產業鏈條,拓展觀光農業,將第一第三產業有機聯結,使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打造“農業+旅游+采摘”或“互聯網+”的模式,逐漸形成規?;H缤刭Y源引發型模式和科技園區孵化型。
第二,扎實推進品牌建設,集中農戶和合作社的品牌力度。增強葡萄的品牌影響力的同時要加大各類優秀品種的引進、繁育力度。打造葡萄品種多元化、推動特色化,加快栽培技術設施化,建立葡萄標準園區。利用大棚技術,減少病蟲害從而減少對農藥化肥的使用。宋國(2013)也曾有過此類建議[3]。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訓力度,培訓新一代知識性農民,可以像“龍頭”企業帶動型和專業大戶帶動型一樣,農頭企業、合作社以及種植大戶,專家帶領農民實地種植,給農民普及農業知識技術。例如:內蒙古乳業產業發展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
第四,市場運作規范化,增大市場三大機制效力,拓寬葡萄銷售渠道,可以借鑒山東壽光蔬菜產業發展為例的專業批發市場帶動模式。目的是降低銷售壓力,保證葡萄質量達標。博士王強(2002)認為市場導向有利于特色農業的發展。[4]除了市場“無形的手”機制調控之外,還需要政府“有形的手”相配合。政府宏觀調控,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堅固土地承包責任制,建設土地流轉制度,強化項目支撐,加大本級財政支持力度,解決特色產業經營主體融資問題,防止原始積累型向滾雪球式發展??梢灶愃朴谡M織推動型:云南花卉產業發展為代表的政府誘導模式。
特色產業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甚至對國家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特色農業發展機制的學者任修霞(2013)表明為了促進我國特色農業發展,我國應加強特色農業發展相關制度創新,繼續促進特色農業技術進步,高度重視特色農產品的市場改革[5]。
發展特色農業是我國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點,是政府改善民生,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對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政府機構以及人民要不斷促進特色農產品產業結構的升級與革新,打造出具有荊州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還要抓好特色產業的突出、保持、培育、保護等方面。關于政府推動特色農業,黃澄輝(2014)覺得倡導政府在種植模式管理、資金投入、監管品牌等方面進行改進。提出讓政府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布局,主要是做好引導產業發展規劃、企業扶持、農業創新服務、加大市場監管力度、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壯大等建議[6]。
參考文獻
[1] 施衛杰.特色農業發展理論討論[J].科技信息,2009(31).
[2] 劉希磊.國內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典型模式的成功經驗的借鑒[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08).
[3] 宋國.公安葡萄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D].長江大學,2013.
[4] 王強.市場導向下的中國農業發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
[5] 任修霞.特色農業發展機制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3.
[6] 黃澄輝.政府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