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琨
【摘 要】本文結合高中教學的特點,對高中作文存在的學生作文缺乏人文素養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探究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途徑、技巧和方法,以期能夠達到提高高中作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 作文教學 人文素養 人文合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B-0095-02
在進行高中學生作文教學時,很多教師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盡管在作文教學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學生寫作能力仍難以提高,寫人不實,抒情不真,人文素養沒有得到很好體現,作文質量難以讓人滿意。
一、高中學生作文缺乏人文素養的表現及其原因
(一)表現
1.文章缺乏真情實感,虛假空洞。大多學生作文言不由衷,瞎編亂造,無病呻吟,作文內容多是虛假、瞎編的事例,沒能體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如寫父母總是“冒雨送我上醫院”,寫老師總是“抱病堅持上課”……這些作文事例虛假,大話連篇,空洞無物,有些作文甚至出現違背時代特征的現象。
2.文章重形式技巧,輕思想內涵,人文精神缺失。大多學生作文側重于謀篇布局、方法技巧等形式方面的訓練,作文套路式、模式化,沒有自己的見解,缺乏思想深度。
(二)原因
1.缺乏社會體驗。從學生個體而言,學生平時生活不注重觀察,不擅積累素材,造成作文脫離現實生活,言而不實,言不由衷。從生活環境而言,在沉重的學業負擔下,學生缺乏關注外界的視角和精力,缺少生活熱情,缺乏親情理解,更深層次的是缺乏對國家、民族神圣感的認同,對大自然的感知則越來越虛幻。
2.寫作態度出現偏差。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文理念發生偏離,作文技巧過于迎合考試,過多注重于作文的形式和表達技巧的練習,導致作文教學進入了形式主義的死胡同。
二、高中作文教學滲透人文素養的策略
(一)在教學理念上
1.作文教學必須回歸生活。葉圣陶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過不停?!边@句話道出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學生作文必須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起來,注重生活中的觀察,有了觀察和體驗,學生下筆才會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有感可發。我們常說“我手寫我心”,其實要求的就是如此:說真話,表真情。
2.樹立“人文合一”的寫作態度。首先,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當中有人文素養的積淀,潛移默化他們“人文合一”的寫作意識,由此作文才蘊含人文素養,才有深遠的思想內涵。其次,教師從寫作動機、寫作思維上引導學生融入人文精神。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不僅注重于寫作形式上的訓練,更應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而寫,文章要達到什么目的、能發揮怎么樣的社會效應等問題,摒棄作文為應試而作的錯誤導向,使文章的“人文性”成為作文教學的發展方向。最后,教師要將“人文性”作為作文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是行為目的的方向,將學生作文的“人文性”與其寫作方法技巧的評價結合起來,作為作文質量優劣的依據,借以驅動學生在寫作中自覺滲透人文思想,體現人文特色,這也是作文教學的宗旨和目的。
(二)在寫作教學實踐上
1.在日常教學中滲透人文思想。訓練學生作文“人文合一”,重在加強觀察能力訓練,培養學生情感。注重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在觀察中善于發掘,不斷積累生活經驗,使思想感情日益成熟,具有判斷是非辨別美丑、評價生活的思辨能力,具有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如在講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可引導學生借鑒課文觀察景物、融情于景的寫法拓展作文,要求學生對家鄉某一時節某一特定地點的景物,通過細致觀察,切身體會,發揮想象,寫一篇觀察類作文,體現景物特征,并在景物描寫中滲透作者的情思,從而培養他們講事實、表真情的人文精神。又如在講授《氓》這篇課文時,可進行思維拓展,讓學生以文中的愛情觀為話題,進行課堂小練筆,以此加深學生對正確愛情觀的認識。
2.在寫作訓練中滲透人文思想。在對學生作文訓練時,首先是定寫作范圍、寫作方向,對作文進行命題。命題意圖明確,能讓學生寫作有的放矢,選準切入口,能按命題意圖寫出蘊含深意的文章。由此,寫作命題應適當滲透人文思想,讓學生行文時照應命題蘊含的人文思想,體現人文精神。
如高一新生入學前一般都進行軍訓,軍訓當中也讓學生產生很多感受,尤其是苦和累的體驗。此時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篇有關軍訓的作文,如不加命題要求,那學生作文大多將是表達軍訓苦累的感受,沒有什么深度。如果加入命題要求,融入人文精神,比如以《軍訓背后的故事》《軍訓的意義》為話題,讓學生透過軍訓,觀察同學、師生、學員與教官之間的種種聯系,注意軍訓時發生的種種事件,思考軍訓背后(下轉第97頁)(上接第95頁)蘊含的意義,如戰友之間要團結互助、我們要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唯有強軍衛國才有幸福安康等。這樣一來,學生作文思路大開,主題思想也得到升華,作文效果將大大提升。
3.在寫作素材上滲透人文思想。文章的材料是為表達中心服務的,在寫作選材上,如果能考慮到人文思想這個角度,以富有人文情感的材料體現文章中心思想,則作文效果也會更加顯現。
如高中語文必修一有一個作文練習:寫一位老人,側重描繪歲月滄??淘谒稚?、臉上、身上的烙印,通過合理想象,猜測他的人生經歷。要寫好這篇作文,選材很重要,可選取身邊熟悉的、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來寫,描寫角度和選取事例材料都要體現出他的人物個性,表現他的人性美。如老人是一名普通的農民,可通過他的肖像描寫,聯想到他的勞動生產、日常生活畫面,展現他勤勞、質樸、安祥的品質,體現人性美,并適當展現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美感,襯托人性美,這樣文章就主題突出、富有情感、意味深長。
4.在寫作立意上滲透人文思想。立意是文章的靈魂和統帥,在作文立意中進行人文教育,滲透人文思想,立意深刻,能讓人產生一種動人心弦的力量。要做到立意深刻,不一定非得字字寫國家興衰,句句點民族存亡,搞假大空,應指導學生把握生活、分析生活,反映自己的思想,從生活中提煉深刻的立意。
例如,某考試作文要求以“淚光”為題,寫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某學生因與同學攀比,要求父母為她買一部手機寫起,她認為父母會答應她的要求,因為家里并不缺少那個錢,可母親并沒有答應,由此她怨恨起了母親來,并表現出叛逆行為,而在一次有意傷害母親的過程中,她看見了母親偷偷的流淚。為此她心靈受到了觸動,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真誠地向母親訴說了自己的悔過之言。而母親的話則讓她更為震動,母親說:在這個追求物質的社會里,人的追求不應該局限在這些物質上,你不應因攀比而要求本未屬于你的東西,這就是我堅持不給你買手機的真實原因。這篇作文從現實生活出發,針砭時弊,立意深刻,發人深省,有著很好的人文教育意義,不失為一篇佳作。
培養高中學生作文滲透人文素養能力,是提升高中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語文教學乃至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作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方法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始終把“真、善、美”放在首位,使學生在作文實踐中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培養,這才是語文教育“人”與“文”的高度統一,“教”與“育”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李靜然.高中作文教學“人文合一”之淺見[J].貴州民族報(數字報),2014
[2]高 媛.高中作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養[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3]周德強.基于人文素養的中學作文教學[C].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寫作學會年會,2006
(責編 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