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要】詞匯是學習語言的基礎,英語詞匯對整個英語學習極為重要。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英語詞匯教學,使得詞匯教學有了理論依據的支撐。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詞匯教學不再是教師孤立的講解和學生孤立的記憶的過程。這種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設置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詞匯的意義建構,促進學生英語語言的學習。
【關鍵詞】建構主義 詞匯教學 英語學習 語境
詞匯是學習語言的基礎。我們掌握的詞匯數量不僅能影響到我們交流的能力,也能影響到我們聽說讀寫的能力。我們都知道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用該語言來進行交流,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應重視詞匯的重要性,只有當學習者掌握了足夠的單詞量,他才能恰當的將詞匯組成句子,最終更好的進行交流。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A.Wilkins(1972)在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一書中說到:“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可見英語詞匯對于整個英語學習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教師講解意思,學生死記硬背),忽略了學生個人的主動性,并使得學生產生一種消極的情緒。筆者在長期的英語教學中發現,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理論突出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作用,在英語詞匯教學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概述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認知理論的一個分支,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是一種與素質教育想吻合的教育理論。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以及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知識的過程。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善于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理念,通過協作學習、情境創設、會話交流等學習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意識、積極性和創新思維,以實現讓學生有效地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進行主動建構的目的。
二、傳統的英語詞匯教學模式
筆者通過聽課,發現許多老師在講授新課之前,首先會講解課文中出現的新詞的意思,讓學生知道新詞的用法和語言點,然后學生們會被要求一遍又一遍地記誦這些新詞。老師這樣一味的灌輸知識,使得學生缺乏協作和思考,會讓學生失去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并大大減少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填鴨式的講授單詞的方式導致的結果會使詞匯的含義脫離了文章,并且學生要在一節課的時間里接觸很多的詞匯,這會使得學生產生壓力,同時失去英語學習的自信。
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重在詞語的記誦,而忽略了詞匯的應用。老師單個地講解單詞,而不將詞語與文章、句子聯系起來,因而學生只能知道詞語的意思,不能很好地理解詞語在文章和句子中的運用。許多教師過多地運用中文對詞匯進行講解,在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單詞之后完成練習。這樣的方法不僅使得課堂失去了英語的語言氛圍,還會使得學生通過機械的記憶之后不能靈活地將詞匯運用于交流。
三、建構主義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以建構主義為指導,筆者認為英語詞匯教學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觀念應當轉變。從建構主義觀點來看,學習是個積極主動的自主操作活動;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而是通過學習者利用必要的條件,通過構建的方式獲得的。學習者要想完成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切實有效的辦法是善于思考,去感受或體驗不同的情境,把原有的知識進行綜合的概括,形成自己新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觀念。而不是完全聆聽別人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利用情境、會話、協作等學習要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實現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變課堂主導者為引導者和幫助者。學生也要由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英國著名語言學家C.E.??怂估铮?979)說:“教英語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的那種方法”。從心理學上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可以借助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多媒體資源可以是詞匯變得生動直觀,通過將詞匯與聲、色、光、影融于一體,將大量的英語詞匯信息直觀、快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意義的建構。舉個例子:大學英語教材中有一課是關于西方節日的,其中有一個部分是關于(The Custom of Halloween)。課文新詞較多,要讓學生單一的記誦單詞非常困難。筆者在講授此課是大量地運用多媒體課件、視頻、聽故事等形式對詞匯進行講解。如:在講到“Jack-o-lantern”時,不用提前知道它的意思,看完準備好的圣經故事的視頻,學生們不僅知道了它的意思(南瓜燈)還了解了它的由來,反應非常好。
3.利用語境學習詞匯,實現情景教學,培養實際應用能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分為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學習者想要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現實的情景或語境中去體驗。語境即語言所在的具體環境,是理解和解釋詞義的前提,是語言交際的基礎。傳統的英語詞匯教學一般是以講授詞義,語法功能,詞語搭配等等為主,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者很可能可以熟練地掌握詞語的各方面理論知識,但在真正的語言環境下卻不能準確地運用。因此,要提高學生運用詞匯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創設有利于學生建構詞匯意義的情境,把詞匯至于語境中,讓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感受詞的含義,讓學習者對要學習的新詞匯進行主動意義上的建構,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握詞的具體意義。
很多英語詞匯存在多義現象,要辨別出不同的意義,教師最好采取語境教學。例如heart一詞:
例1:His heart stopped beating and he died soon afterwards.(名詞:心;心臟)
例2:She knew it in her heart.(名詞:內心)
例3:I want you to put more heart into your singing.(名詞:熱情)
例4:The lake is in the heart of the forest.(名詞:某事物的中心)
例5:Try to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名詞:事物的實質)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heart一詞的含義可以說是非常多,如果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而通過語境讓學生自己來判斷,最終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它們的意義,這樣必然在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四、結語
建構主義理論為英語詞匯的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幫助教師不斷改進在英語詞匯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也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詞匯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與傳統的詞匯教學相比,學生僅容易記住所學詞匯,而且課堂的學習氣氛更加的活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詞匯的運用效率,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肖禮全.英語教學方法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3]董艷萍.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5.
[4]梁悅.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5).
[5]賈曉云.建構主義理論與英語詞匯教學模式的探索.2014.
[6]陳榮.英語詞匯教學的認知語境研究.2011.
*課題名稱:認知建構主義視野下的英語詞匯教學策略研究,課程編號:ZGWYJYJJ2016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