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妍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拯救自己文化的必由之路。作為學校,必須立足于現實,貼近師生的教學實際,運用正確的教育理念,融會貫通,務實創新,這樣傳統文化才會在現代化的校園煥發生命和活力。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
關鍵詞:傳統文化;氛圍;師資;評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深厚文化根基。在小學階段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學生文化素養至關重要。學校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主陣地。
一、我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做法
1.打造書香校園,營造氛圍
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及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
2.各班設立班級圖書角(書柜由學校統一制作,提供指定位置擺放,各班專人負責管理)
學校鼓勵班主任、跟班老師、學生捐獻內容健康、適合學生閱讀的圖書、雜志。定期舉行“好書換著看”活動,開辟書源。
3.建立學校傳統文化體驗室
體驗室包括古琴、茶藝、插花、書法、國畫、圍棋等。利用每周一節傳統文化課或校本課程等時間,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傳統文化體驗室親身體驗國學魅力。
4.寓教育于活動中,豐富內涵
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每年六一的匯報演出活動中,傳統文化板塊內容必不可少。如課本劇《狐假虎威》《揠苗助長》,經典誦讀《弟子規》《少年中國說》,舞蹈劇中的《說唱臉譜》《春曉》等優秀傳統文化節目最受好評。而且,在全縣首屆師生“經典誦讀”比賽中,我校四年級的《少年中國說》獲得一等獎,我校兩名教師誦讀的《明月幾時有》也喜獲一等獎。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教育活動內容,提升了教育活動內涵,同時也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得以傳承。
二、學校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文化教育之教學時間與地點問題
弘揚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重拾民族文化信仰,重樹文化靈魂,僅靠在學校的國學經典誦讀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另外,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除學校教學這一主渠道外,還要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回歸家庭,以家庭生活為載體,引導他們回歸生活理解歷史。
2.傳統文化教育之教學內容與方法問題
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在我們這一代或下一代如何傳承,面臨著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在急功近利的傳承之下掀起的“唐宋詩詞熱”“國學熱”“幼兒讀經熱”,在熱鬧之余,也讓我們陷入沉思之中。難道流傳千年的文化就是“背背詩詞”“走走形式”?這樣,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不是近了,而是遠了,于孩子們的學習不是美了,收獲了,而是多余了,負擔了。
3.傳統文化教育之師資培訓問題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一支具有良好的教師道德規范、專業技能不斷提高、配置日趨合理的教師隊伍。但是,目前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現狀可用“缺、弱、差”三字概括。要鍛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和諧高效的教師隊伍任重而道遠,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過程。
4.傳統文化教育之評價方式問題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其目的主要是檢查和促進教學工作。然而,目前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這方面的評價還存在隨意性問題,甚至一些評價者根本就沒有標準意識。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從“小”下手,從孩提起就培養學生對文化和藝術的欣賞力,生活中最需要的不僅僅是“生存能力”,還要有對美的“鑒賞力”。一個人不管今后從事什么樣的職業,一定要有對本民族文化的欣賞力。一個民族最興旺的時候,一定是傳統文化發揚最光大的時候。所以,傳承傳統文化任重道遠。作為學校,必須立足于現實,貼近師生的教學實際,運用正確的教育理念,融會貫通,務實創新,傳統文化才會在現代化的校園煥發生命和活力。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領悟,并有所收獲。
注:課題立項號:WW[2016]GH172,課題名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實踐研究》,武威市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2016年度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