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志慧
摘 要:翻轉課堂是一種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其重點在于學生自主學習,而教師會采用多種新型、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發現、探索與鉆研,最終使學生在靈活、主動的學習方法中學習并掌握相關知識,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全面提升。就小學數學的視閾對翻轉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一些探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翻轉課堂;教學策略
數學,在小學課程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小學生邏輯思維、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重視數學教學的重要性。但事實上,當前我國仍有部分數學教師保留傳統的教學觀念、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機械、單一的形式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忽視了現代小學生的接受與學習能力,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而翻轉課堂可以有效改善以上問題。因此,筆者就小學數學翻轉課堂教學策略提出相關建議。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內驅力,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但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教師更為重視將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常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將學生視為學習機器。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新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以不斷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以小學數學“四邊形”這一內容中的“周長”這一知識為例。課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知識,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制作相關的教學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借助課件為學生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小螞蟻畫畫”的動畫視頻。然后借助課件展示螞蟻爬過路線,提問學生“以上是什么圖形”。在學生回答“三角形”“四邊形”“圓形”等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解釋“螞蟻爬的路線(即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該圖形的周長?!蓖ㄟ^以上形式將教學知識融入情境中,有助于增加教學的趣味性,進而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互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教學就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但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通常忽視互動的重要性,采用單一的、單向的教學模式。在該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專注于單一的教、學生只有單一的學,師生、生生之間缺乏互動。而在翻轉課堂中,師生、生生可以有效互動,而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得到明顯提升。
以“認識小數”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單向的教學形式,重視互動教學的重要性。課前,教師可以將學生以4人為一組進行分組,并進行“尋找生活中的小數”這一游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本組的調查結果進行匯報,看看哪一組找到的最多。當學生說出“身高”“價位”“視力”“分數”等內容后,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如:“你會讀這些數嗎?”“這些數字中的小數點有什么作用呢?”通過這樣的教學步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分析并探索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有助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三、動手實踐,強化數學綜合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翻轉課堂中,教師應積極轉變角色,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可以根據教學知識,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情,經常組織他們親自動手實踐,以促進他們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這一教學知識時,教師在課前可以要求學生利用卡紙、剪刀、膠水(膠棒)等工具每人制作一個圓柱。并在課堂中提問學生“圓柱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由于學生親手制作過,因此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回答“是由兩個相同的圓和一個長方形構成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次向學生提問:“有哪位學生知道圓柱的表面積應該怎么計算呢?”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自由交流、討論的時間,并隨機抽取學生回答。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可以先不評價學生對錯,而是組織學生現場將自己所帶來的圓柱還原成(拆開)兩個圓、一個長方形。此時,由于學生之前在長方形、正方形相關知識的學習中已經明白“表面積”的含義,因此已有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知識。而針對剩余學生,教師只需結合圖形對學生進行適當講解與點撥即可。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高效的課堂形式,對教師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翻轉課堂的有效應用,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楊璐銘.小學數學翻轉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0):85-86.
[2]王曉梅.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6(3):147.
[3]陳彬.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6(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