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碧香
摘 要: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理解標點符號、運用標點符號是培養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重要內容。葉圣陶指出:“標點很要緊。一個人不大會用標點,表明他語言表達得含混不清。”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學生運用標點符號的訓練,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標點符號;語文教學;思維品質
《漢語標點符號系統與語言功能》一文中提道:“文字是專門用來記錄書面語言的一種符號,而標點是一種沒有語音的符號,它是一種思維的反應。”既然標點是一種“思維的反應”,那么,標點符號教學就要著力促進學生思維的反應,做到標點符號訓練與思維訓練并舉,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看——加深認識,培養思維習慣
標點符號的教學要使學生學會“看”,“會看”的特征表現為:目的性、準確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會“看”對于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習慣、提高理解和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如何操作呢?我們本著“自主探究”的原則,將培養看、思維習慣的相關要求化作可操作的具體策略,提升學生理解、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如,學生看完一個語段后,讓學生說說剛才看到的標點、作者為何使用這些標點以及自己的看法,被教師叫起來發言的學生說得不僅僅是自己對作者所使用的標點的看法,而且要說出自己所持的觀點。這樣的“說”的背后是學生“看—發現—梳理—辨析”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不僅落實了學生看的成效,也培養了學生“發現—梳理—辨析”的思維習慣,學生的標點能力將會在這樣的思維訓練中逐步得到提升。在標點符號的教學探究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會看”“會想”,那么,自主探究將會真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認真看的習慣與嚴謹的思維習慣也會逐步養成,從而促進學生正確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的發展。
二、讀——比較辨析,構建思維模式
1.相似文本的比較辨析
比較是語言形式學習中最常見的辦法,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若采用比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積累得更多些、更快些。教學中,采用鏈接相似文本的策略,篩選出最能深刻體現文本價值的比較點,進行比較分析、反復閱讀揣摩、歸納積累,有效構建二元辯證思維模式,加速學生對標點符號知識的消化、遷移與運用。如,在教學《荷花》時,引導學生體會分號與句號的不同作用,幫助學生構建思維模式,習得正確標點的方法。
2.正誤句子的比較辨析
教學中,老師可以依次出示正誤兩種句子,通過對比句子的異同,給予學生強烈的認知沖擊,正誤隨之更加凸顯。學生在品讀、對比的同時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再到遷移,不用機械地抄抄寫寫,不用死記硬背,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通過“品讀—對比—理解”的形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可感知、可理解的知識,學生在自主狀態下反復感知、理解、記憶,更易于體會標點的運用奧妙,發展思維,也能促進言語表達,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說——模擬表演,訓練思維方式
學習語文,學習者能否建立“形象”至關重要。教師要緊扣言語訓練點,運用生動幽默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努力使學生主動喚起形象,讓學生“說中品、演中悟”,久而久之,就會逐步提高學生正確運用標點的能力。在對話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模擬表演,要求學生說得自然、清楚、明白,這必然得注意使用相應的語調、語氣,而要做到這點,標點的作用不容忽視。如,在教學《灰雀》時,讀列寧的話“會飛回來?”與“會飛回來。”的語氣和意思完全不同,顯而易見,形象逼真的表演朗讀必然能促進學生對不同標點符號的理解。
四、寫——想象遷移,提升思維能力
在我們的教學模式中,想象作為學生感知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學生理解知識的需要,也是學生發展能力的途徑。教師應打破教材的束縛,延伸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發揮想象力的空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想象中習得、在遷移中練寫,提升思維能力,區分各種標點的不同用法。
如,在教學《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時,先由教師出示語段,引導學生思考語段中用了什么標點符號?然后教師變換句式,將句子進行擴寫或精簡,留出句子的空缺給學生填寫。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進行想象,把各種人物的各種活動、表現都描繪得十分詳細。教師引導學生在句式中標注分號、加注頓號,通過兩次對比辨析,使學生明白了逗號、頓號與分號之間的不同用法。最后,教師讓學生遷移想象公園中花朵的形態、顏色,早讀課上學生在認真學習的神態、動作等,促進學生想象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學著運用頓號、逗號和分號。
總之,標點符號教學若想真正出成效,理應“思維”立課,做到標點符號訓練與思維訓練并舉,注重運用恰當的方法、策略,提高標點符號教學的效益,幫助學生理解標點符號的作用,并形成正確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為學生言語表達開啟一扇智慧的大門。
參考文獻:
陳曉軍.小學標點符號教學指導[J].考試周刊,2013(3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