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摘 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而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開展好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成績及整體文化素養起著關鍵作用。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條化、單一化是其特點,課堂中共性多、個性少、指向性強,磨滅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閱讀教學成為應試教育的墊腳石,此種功利性閱讀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語文整體水平,還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想。在新時代下,對閱讀教學進行改革是大勢所趨,如何從傳統閱讀教學過渡到個性化教學,并滲透到語文學習中去,從實際教學出發,簡單分析了個性化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情況,并對此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學高年級;個性化閱讀
個性化閱讀的主體是人,語文教師要圍繞學生,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發展、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及需求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前提下,采用多種組織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鼓勵學生在書本中探索世界、尋找真理,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初步培養學生辯證的思考能力,豐富精神世界,提高個人素養,開展好個性化閱讀教學對語文學科學習更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了解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個性閱讀
不同學生的過往經驗不同、性格不同、感興趣的事物不同,在對閱讀的理解和題材種類的選擇上也會有不同的想法,教師在開展教學前要先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摸底,可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對閱讀題材的偏好;通過討論會在交談中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點;在課堂中開展前期的閱讀課,通過觀察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小學生因對自身的閱讀定位并不清晰,在選擇閱讀對象時往往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所攝入的知識也比較散亂。教師在對學生的情況有了大致了解后,可以幫助學生科學地進行閱讀,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類別分組,為不同閱讀類型的學生制訂科學、個性化的“閱讀書單”,如對于平時閱讀量比較大、理解能力較好、對事物有深刻見解的學生可推薦他們閱讀比較有深度和有研究意義的書籍;對于平時較少接觸閱讀,對書本專注力不夠集中的學生可推薦他們閱讀主題輕松又不失內涵、圖文搭配能吸引注意力的書籍……只有找到學生的興趣點,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接觸相關題材的書籍,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這些書籍中感受到樂趣,從輕松、愉快的閱讀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和進行學習延伸,達到個性閱讀的目的,這樣的閱讀體驗才是有意義的、對學生全面發展有幫助的。
二、明確閱讀的目標,注重閱讀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每一篇優秀的文章都有豐富的內涵,每一次成功的閱讀都有一次具體的收獲。作為小學的閱讀,應以淺顯易懂、表達直接、脈絡清晰的文章作為主體閱讀,而將含義較深,表達隱晦,邏輯縝密的文章作為興趣閱讀。例如,閱讀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首先要求學生閱讀全篇文章,在學生讀完之后,提出問題:文章寫的是誰?為什么要寫他?他做過什么事情?通過這些事情能不能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在你心中留下了一個什么樣的印象?學生會通過閱讀,逐步發現,文章寫的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他的葬禮上回憶起了他的生平,講了他生前的幾個故事,他是一個慈祥和藹、幽默豁達、樂于助人、待人寬厚的人。在深入閱讀后,通過對魯迅先生的了解,加深了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體會到作者寫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感情。進一步啟發學生,如果我們想對別人介紹一個人,想描述一個人,怎么去交代這個人的背景,通過自己的描寫想讓讀者了解到這個人的什么特點,最后怎么體現自己描寫這個人的目的。這樣從閱讀中直接提煉出寫作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同時,也通過模仿與對比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善用多種教學手段,努力做到寓教于樂
小學是一個人接受能力極強的階段,也是情緒極易產生變化的階段。而枯燥乏味嚴苛的填鴨式教育,更容易讓小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產生抵觸心理,甚至陷入不會學習的怪圈。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應該針對小學生的學習思維特點、知識范圍、接受能力而選擇優良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手段。比如,在講授《我們去看海》《美麗的小興安嶺》之類描述自然風光的課文時,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所去過的類似地方,并用簡短的語言進行描述,討論該地方與課文所描述的景色異同,并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放映照片、視頻等文件,讓學生體會文字表達與圖像視頻上的相同和不同。學習《老人與海鷗》等記敘類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帶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先帶著聽故事的感覺去了解課文,還可以組織學生扮演海鷗,自己扮演老人,通過一個舞臺劇,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印象,調動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諸多教學手段,為實現良好的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做出不同的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董玲.讓個性化閱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流[J].語文建設,2013(6).
[2]黃大權.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冷思考[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