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光亮
摘 要:在整個教學教育階段,閱讀能力可以說是小學教育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的一項基本能力。而閱讀能力的培養又是與閱讀材料的積累研讀和閱讀量的提升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從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角度優化教學設計,成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的現狀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閱讀教學;現狀;思考
書籍對人的影響很大,多讀書對于閱讀能力的提升不言而喻。但為什么一定要在小學這個最基礎的階段就進行閱讀量的研究呢?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小學階段是學生記憶力最佳的時間段,這一時期積累下的教學內容將不易遺忘且終生受用。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激發了學術界針對此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我結合自己有限的教學經驗并參考一些文獻,簡單說一說課本閱讀量的問題。
一、課本閱讀量的現狀
提到“課本閱讀量”這個名詞,可能還有一些教師或者學生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它是指全套課本內完整的閱讀文章數量,包括課堂上需要多節課時進行精講的精讀課文、一些可以圍繞學生的探究活動開展教學的略讀文章和小學高年級教學中的一些選讀課文,甚至也囊括了每個單元總結性的“語文園地”“積累運用”等練習系統里面的完整閱讀文章。雖然分了很多的門類,但為了方便計算和稱呼,綜合定義為語文課本閱讀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各地區都意識到閱讀能力的提高對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潛移默化地將教材的編排側重點向閱讀材料偏移,力求能夠符合教材“與時俱進”的教學特點。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語文課本閱讀量的增加確實滿足了多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但卻因為受到課時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使得教學目標和教學安排都要重新制定。既能使學生達到基本的知識積累水平的要求,又能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進行學習,還要達到語文教學大綱中2500~3000字的識字需求,以及通過閱讀能力的提升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等教學要求。可以說,語文教學創新活動非常多,可現行的研究和理論仍然是少之又少,對于教育的推進作用還是杯水車薪。這里筆者并不是說教學方法不夠多元、不夠新穎,而是每一種教學方法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包括與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流程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完美結合。綜合來講,小學課本閱讀量仍然處于探究階段。
二、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思考
語文這一學科,究其根本還是語言文字的靈活運用。學會靈活使用語言,其實語文能力就基本形成了。因此,筆者站在一個教師的立場上,認為課本閱讀量還是應該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更是應該如此。
筆者在這些年有限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首先,小學生的記憶能力非常強。普通的課文要求學生預習,課堂上再通過反復的研讀和分段的解析,課后再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這三遍下來,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記住七八成的內容,甚至有的學生能非常快速地將課文內容熟記于心。其次,由于小學生身心發展并沒有完全成熟,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仍然是比較差的,在完整的一節語文課中,很容易就被其他事物吸引了。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沒有辦法那么集中地全都放在小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那十幾分鐘。簡單地說,教師費勁心力地精準講解,不見得都能被小學生接受,甚至部分小學生根本就沒有聽到教師對這個知識點的講解。因此,通過反復的研讀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熟悉度增加,然后教師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盡可能地讓學生進行背誦,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強化,更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強,所以要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從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這一點出發十分有效。因此,單純的識字以及古詩講解都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而是閱讀課文的教學,配合教師的引導和各種教學方式方法的輔助,容易激發學生的熱情,迅速滲入學生的內心,將教學的重點內容傳達給學生。從這個角度來講,筆者也還是比較支持增加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
小學語文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有魅力的學科,它的魅力就在于可以進行多種變化,包容各種聲音,課本閱讀量的增加或者是刪減,難度的提高或者是降低,都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特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爭取創設知識與趣味共存的高效課堂,為學生的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王鶴齡.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現狀與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2).
[2]何琴鳳.正本清源還語文課堂本來面貌[J].吉林教育,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