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華


摘 要: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載體,數學語言包括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類,數學的學習實質是一種語言的學習.學好數學語言是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語言;教學策略
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條理的、清晰的闡述自己的觀點,提高數學交流能力,首先應要求學生準確的掌握數學語言.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發現,數學語言教學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數學符號的涵義
教學中要求學生認識數學符號,明確每個數學符號的涵義,并正確使用數學符號.如下面這些符號:an、 、∥、⊥、|-a|、≌、∽等,對于一個學習數學和從事數學工作的人來說其所代表的含義是非常明確的.因而讓學生認識數學符號并明確其涵義是非常重要,這是準確使用數學符號語言的前提.
又如:在各地的中考題中經常會考這種類型的計算題:|π|+sin30°-2÷12-214,它包含了六種關系運算符(加、減、乘、除、乘方、開方)、絕對值符號、圓周率的表示符號、三角函數表示符號等.有不少考生出錯,原因就是這部分學生不能準確的知道每個符號所代表的含義,所以不能準確的計算.因而數學的符號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讓掌握數學符號的確切涵義,接受并理解數學符號,然后正確運用符號,才能掌握學習數學的工具.
二、理解數學語言的含義
數學語言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淺表層次,必須隨時理解數學語言的含義.學生在數學交流時,經常出現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表面化、形式化,例如因為(ab)2=a2b2,從而機械認為(a+b)2=a2+b2,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數學語言的學習中,對和的平方和積的平方沒能深刻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師生共同區分、甄別,深刻理解和的乘方和積的乘方的含義.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數學符號表述,利用一切機會向學生展示、強調、并要求學生使用.及時糾正使用過程中的不合理、不科學的地方,從而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交流.
三、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1.重視數學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的轉換
數學問題的情境多數是以文字形式表述的,而解決問題的方式多是數學的符號表述的,這在代數問題中最明顯.很多學生能理解文字表述的含義,卻不能用準確的數學符號予以表述,從而造成解題障礙以及交流障礙.筆者認為教師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①從最基礎、最簡單的問題情境開始做起,訓練學生文字、符號的轉換能力.②幫助學生把復雜的問題情境分解成小的情境單元進而實現文字、符號的互換.
2.重視數學文字、符號、圖形三者之間的互換
代數中的互譯多是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的互換,相對幾何來說較容易學習運用.幾何中的互換多是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相互轉化,這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困難很大,尤其是幾何語言的掌握困難就更大.要讓學生學習好幾何語言,筆者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①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熟悉常用的、重要的幾何語言.對照例題體會幾何圖形、文字描述與幾何符號間的相互轉化,重視幾何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描述幾何的方法.適當時候,讓學生嘗試復述和記憶.
②結合概念、定理與圖形的教學,向學生提供常用的詞語和范句,并要求學生理解和熟記,平時要要求語言表述規范,書寫規范,作圖規范.
例: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文字語言)
(幾何語言)
∵a∥b∴∠1=∠2(符號語言)
同時,采用多種形式強化語言的訓練,如讓學生試說,提高幾何語言的口頭表達能力;給出一些例子讓學生判斷對錯并糾正;給出幾何語言畫圖;給出圖形用語言描述等.
3.重視學生數學語言,培養學生數學表達能力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數學交流時,要求學生敘述要正確、合理、嚴密;要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表述規范.這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敢于放手,鼓勵學生大膽說,比如:說已知、說未知、說方法、說思路,要盡可能多的讓學生把自己的思維內含和心理活動表述出來,然后適時地幫助刪減多余的文字、符號和圖形,糾正不規范、不科學的表述,合理的調整順序,以致達到準確和完美.再就是要求學生寫準確:在整個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發現并糾正學生互譯中的錯誤,并隨時進行示范,重要的語句須讓學生作必要的復述和背誦,以確保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使用中能準確的駕馭.
日常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訓練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的表述時間是有限的,而教師每天的課堂教學應用的都是數學的語言.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學好數學語言做好示范,力求做到教學語言準確、精煉、明白、簡潔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語言環境,確保學生數學語言表述水平的提高.
總之,由于數學典型的抽象性,而導致數學有其獨特的語言形式,掌握準確的數學語言是培養數學交流能力的關鍵.新課程標準的教材,已經為學生設置了很好的數學情境,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交流,激勵學生學習準確的數學語言,從而確保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教師的挑戰[M].鐘啟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