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霞

摘 要:成本優勢是生產企業獲取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石。以M食品生產企業為例,在分析其成本控制現狀后,就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展開討論。結果表明,若要有效降低成本,M食品生產企業可從如下幾點著手:正確處理賬實差異,提升賬面記錄準確性;健全內部控制制度,規范操作流程;提升員工成本控制意識,建立全面成本控制體系。
關鍵詞:企業成本;食品生產企業;成本控制;成本降低策略
中圖分類號:F426.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089-04
引言
當前,諸多資本及品牌紛紛進入食品生產領域,使得該領域競爭愈加激烈。為積極應對市場競爭,各個食品生產企業紛紛采取措施改善其生產流程,以便提升質量、降低成本[1]。M食品生產企業(下文簡稱“M企業”)由于規模大、鋪貨渠道廣,因而具有較強的先天競爭優勢。然而,其近兩年的凈利潤水平卻十分低,制約了正常經營活動的開展及企業長遠發展。接下來,本文將對M企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并針對這些問題分析可采取的改善策略,希望有關分析和討論對M企業成本控制決策有積極參考意義。
一、A食品生產企業簡介
M企業成立于2002年,主營業務集中在乳制品的生產和銷售、烘焙食品的生產與銷售,節日食品的生產與銷售。2014年公司成功上市,經過十四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較為雄厚的規模。2015 年,M企業營業額超過 5億元,毛利潤超過0.71億元,成為當地食品行業的支柱企業。M企業內部價值鏈主要包括原料采購、生產、配送以及門店銷售等環節。
盡管M企業年營業額及毛利潤較為客觀,然而其年度報告卻揭示出一個問題:凈利潤低,現金流不足。以其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數據為例,其凈利潤出現負值(如下頁表所示)。可見,M企業成本控制環節存在較大漏洞或者缺陷。
下頁表顯示,與2015年相比,2016年各期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及期間費用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凈利潤則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其中,營業收入的增長速度低于營業成本及期間費用的增長速度,這說明凈利潤的減少主要源于營業成本、期間費用的增長過快。可見,企業在成本控制環節存在較大漏洞或者缺陷,對控制成本及費用的增長速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凈利潤的下降趨勢。
二、M企業成本控制現狀
(一)賬實差異核算不準確
對食品生產企業而言,原材料采購活動較為頻繁,而且原材料物流以及化學性質可能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賬面重量及實際重量不符[2]。以原材料采購環節為例,A而企業在購入原材料后,會按照采購時重量進行登記。然而在入庫以后,原材料實際重量卻減少。在此情形下,就會出現1 000克的賬實差異。目前,而企業并沒有對賬實差異進行任何程序化的處理。對于實際減少的原材料重量,一方面沒有從總成本中予以扣除,另一方面也沒有按照生產損耗等項目計提。對于這筆糊涂賬,如果不能夠理清來龍去脈,就會增加企業的實際成本,從而影響其價格擬定。
(二)企業內部成本控制活動較為混亂
作為市場經濟的參與者,能否建立一套成熟而又系統化的成本控制制度,當直接決定其生產成本,并進一步決定其市場競爭力[3]。當前,M企業并沒有建立起成熟的內部成本控制制度,成本控制活動較為混亂,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存貨采購計劃不規范,沒有構建完整的存貨采購計劃。盡管M企業已經形成了不成文的備貨制度,然而它主要基于存貨管理人員以及采購員的經驗,并沒有固定的程序可以遵循。當生產旺季來臨時,經常會由于備貨不足而產生生產停滯,導致部分客戶流失。而當行業淡季來臨時,又可能因為備貨過于充裕,占用過多現金流量,反而不利于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
其次,驗收入庫制度不規范。對生產型企業而言,驗收入庫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后續環節的成本計算。當前,M企業沒有成熟的臺賬記錄,也不能夠按日開具入庫單,僅僅入庫時出具數量清點表。由于入庫管理較為混亂,倉庫管理人員對入庫原材料的詳細情況沒有記錄,材料堆放也不能按照入庫時間、材料性質以及使用先后順序進行。
再次,材料出庫制度不規范。當生產部門要使用原材料時,只需要向倉庫管理部門提供材料匯總表即可,后者缺乏詳細的出庫記錄。這種情形下,財務部門所收到的核算材料與倉庫管理部門的出庫登記之間可能存在較大的誤差。一旦出現嚴重的賬實不符,生產部門和倉庫管理部門難以明確責任,就會變相增加最終的生產成本。
最后,存貨盤貨制度也不規范。正常情形下,生產企業的財務部門都會在月底對存貨進行盤點,并將詳細情況記錄在案。M企業沒有設定專門的崗位進行盤貨,對于倉庫管理中出現的過期食品等需報廢物品沒有形成規范性和及時性的處理流程。
(三)員工成本控制意識較弱
對生產型企業而言,員工的操作行為是決定生產成本的直接因素[4]。然而 M企業的員工成本缺乏適當的成本控制理念,普遍認為成本控制是財務部門的職責,自身沒有參與的必要而且缺乏參與的動力。另外,季節性的食品生產,例如月餅生產,是季節性臨時用工,通常會聘用短期工,而這些短期工比員工更缺乏成本控制意識[5]。由于 M企業并沒有將成本控制與員工績效考核有效掛鉤,員工在生產環節就會存在較為浪費的現象。因為在運輸、倉儲及配貨過程中,員工的操作行為也比較粗放,導致貨物變形、損傷等現象多次發生。顯然,如果不能把成本控制落實到每個員工身上,M企業的成本控制目標就難以達成,其利潤率獲取和市場競爭力提升也會受到嚴重制約。
(四)短期工的聘用時間點及人數把握不準確
對生產企業的季節性產品生產來說,聘用短期工從人工成本角度是最為節省的,例如月餅的生產,通常企業會在生產前數月開始聘用短期工上崗。目前,該企業沒有對每年的生產用工時間、時長、用工量等數據做詳細的統計與分析,導致每年的生產用工計劃不周密。臨時工的起聘時間或早或晚,過早聘用,造成人工工資的浪費;過晚聘用,用工不足,導致生產量不能供給銷售需求。另外,不能恰當時間安排用工及用工量,也會出現短期用工荒,導致薪資成本的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