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茜
摘 要:精準扶貧財政貼息專項貸款工程是政府協同金融機構聯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打造的小額貸款惠民平臺,是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創新性嘗試。各地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政策不盡相同,但整體來看,在實施的過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包括貸款條件僵硬不靈活、數據支持力度弱,貸款擔保不足、農戶持續經營困難、缺乏貸款風險補償、宣傳資料不接地氣、貧困戶對貸款有各種各樣的認識偏差等。從以上角度出發,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以期確保資金更順暢、更高效地流向貧困地區,發揮最大的效用。
關鍵詞:精準扶貧;專項貸款;貧困戶;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5-0058-02
“精準扶貧”一詞,最早是由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來的。2015年6月,習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再一次提出要切實做到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關鍵在于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將精準化工作貫穿于識別貧困人群、制定扶貧政策、完善扶貧管理和完成扶貧考核等扶貧工作的全過程之中,要把扶貧工作做在“刀刃”上、扶貧款項用在“刀刃”上。
一、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的概念
精準扶貧財政貼息專項貸款工程(本文簡稱“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是由政府主導、銀行參與,相互協作共同為貧困農戶提供的惠農貸款,是引導資金流向農村、以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積極嘗試。此項貸款面向建檔立卡范圍內具有勞動能力、有貸款意愿、有致富能力的貧困戶及部分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貧困農戶一般可根據實際需求申請1—3年、5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由省財政全額貼息,旨在從根本上解決貧困農戶面臨的貸款“難、貴、慢”等問題。雖然各地區的專項貸款政策細節不同,但核心思路都是通過政府貼息、銀行放貸來激發貧困戶生產發展的積極性、服務于扶貧、脫貧工作。目前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已在甘肅、陜西、寧夏、貴州等多個地區開展實施,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顯示,2016年9月5日,全國金融精準扶貧貸款首期工作順利完成,2016年6月5日,全國精準扶貧貸款額18 879.9億元,上半年全國累計發放扶貧貸款4 354億元。
二、精準扶貧貸款存在的問題
1.貸款要求僵硬,數據支持不夠。精準扶貧首先要求精準識別出確實有資金需要的貧困人群。目前要求借款人滿足18歲以上,同時規定年齡上限(例如,年齡和貸款期限之和不得超過60歲),要求在建檔立卡范圍內有貸款意愿、有勞動力且有致富能力的貧困戶。但部分貧困戶雖然有貸款意愿且在貸款年限內有按期還款的能力,卻因年齡限制與貸款失之交臂,只能在貧困線下掙扎著生存。部分偏遠地區的建檔立卡名冊更新較慢,導致已經脫貧的農戶仍然滿足專項貸款的要求而獲得了資金支持,降低了專項貸款的“精準性”要求。有些地區的貧困戶人多面廣,無最新的、精確的數據作為貸款支撐,只能挨家挨戶開展調查,增加了工作難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2.貸款擔保不足,持續經營吃力。貧困農戶進行小額貸款時,存在“農戶貸不到,銀行不敢貸”的現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農戶無法提供相應的貸款擔保。銀行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出發,必然要降低貸款風險,要求借款人提供足額的抵押擔保憑證。而貧困戶往往表現為家庭支出大、勞動力不足、經濟基礎差,沒有滿足要求的擔保物,常常無法獲得貸款。此外,大部分貧困戶社會關系簡單、經濟狀況相似,很難通過他人幫助獲得穩定的擔保,加劇了貧困農戶擔保不足的嚴峻局面。目前,部分地區已經建立了反擔保機制,但專項貸款涉及的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缺乏有價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業設施等財產,無法用于反擔保,造成了貸款難。另外,西部部分偏遠地區先天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經濟發展滯后,貧困戶年老病衰、經營能力弱,即使有貸款意愿,但因獲得穩定收入的能力不足、經營風險大導致很難獲得持續性的資金償還貸款,扶貧專項貸款呈現到戶率低的現狀。
3.風險補償不足,銀行積極性不高。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的對象均為建檔立卡在冊的貧困戶,普遍呈現出家庭收入較低、還款能力不穩定、還款意識弱等特點,導致壞賬率高,為防范貸款無法按期、按量回收的風險,需要建立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來彌補貸款損失。目前,各地普遍出臺了專項貸款的風險補償機制,但補償比例低、補償金到位不足,很難彌補貸款的風險。同時,專項貸款還有貸款額度小、調查難度大、征信成本高、貸款收益有限等特點,高額的產出、有限的回報與銀行追求高增長、高收益的目標相悖,所以目前多數金融機構對精準扶貧貸款的積極性不高,專項貸款主要由城商行或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承擔,央行的再貸款支持有限,貸款機構可提供的信貸資金規模有限。
4.宣傳模式粗放,農戶認識有偏差。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知識的宣傳方式較為單一,部分地區采取了“簡單粗放型”的宣傳模式,宣傳力量薄弱,不利于專項貸款政策精細化地向下傳達。同時,由于貧困農戶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對金融知識的理解有限,而宣傳資料中卻忽視了“閱讀門檻”,書面用語多、不貼近農民實際生活,導致部分農戶對精準扶貧貸款的認識不夠清晰、深刻,甚至還存在嚴重的認識誤區,認為這項貸款是政府提供的無償支持,不需要歸還款項。加之多數農戶對貸款存在或多或少的消極思想,覺得貸款是負債,心里有壓力,萬一到期無法還款也不光彩,部分農戶在款項到期時無還款意識,不重視個人征信。
三、完善精準扶貧貸款的思考
1.“互聯網+”助力扶貧,推進放貸精準化、科學化。2016年10月,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了《網絡扶貧行動計劃》,要求發揮互聯網的驅動作用,構建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將“互聯網+”融入到精準識別、精準制定、精準管理環節中,構建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的數據平臺,利用網絡的便捷、高效、善于保存等特點,及時建立并更新貧困戶的數字化檔案,構建家庭收入、致貧原因、生產條件、經營能力等多方面的數據支撐和評價體系,精準確定貸款人群,使每一筆貸款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實現精準幫扶和精準脫貧。此外,針對符合貸款要求、有貸款意愿和還款能力卻因年齡限制無法貸款的情況,各地區可針對本地貧困戶實際情況,不拘泥于統一的貸款條款,而將生產前景、還款能力、信用評價等指標的權重提高,通過大數據生成更科學、更全面、更合理的放貸依據,推進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發放的科學化。
2.豐富擔保途徑,創新貸款模式。針對貧困農戶貸款擔保不足的問題,部分地區由原來直接向貧困農戶發放貸款的方式轉變為對無法提供擔保的貧困農戶可以采取多戶聯保、村干部擔保的創新性貸款發放方式,豐富了擔保渠道、降低了貸款門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戶生產發展過程中的資金壓力。對經營持續性弱、獨立經營有風險的貧困戶,可以根據當地生產特點及農戶實際制定出多元化的貸款模式。例如,甘肅省定西市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政府+幫扶組織+貧困戶+金融機構”“政府+統籌平臺+貧困戶+金融機構”“政府+貧困戶+金融機構”等三種貸款模式(數據來源于定西精準扶貧網),以企業為幫扶、專業合作社為平臺,帶動、指導農戶發展生產,多元化的貸款投放流程為貧困戶提供了更多選擇。
3.完善風險補償機制,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各級政府要積極整合資源,完善專項貸款風險補償機制。設立為貧困農戶扶貧專項貸款提供擔保支持的風險補償金,建立風險補償金的管理和使用辦法,開拓風險補償金的保值增值渠道,建立針對貸款貧困戶的保險保障機制。建立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并存的金融支持平臺,倡導商業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為精準扶貧工作貢獻力量,提供部分信貸資金以彌補當前信貸資金來源渠道少的現狀。同時,地方政府應在稅收政策上對貸款機構進行一定程度的傾斜,減輕貸款行的稅負,引導資金向生產領域流動,調動商業銀行參與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稅收流回貸款行,在一定程度上為已參加的金融機構彌補貸款風險損失。
4.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知識理解。向鄉村干部和專項貸款的潛在受益人群普及金融知識及金融政策,尤其是加強精準扶貧貸款宣傳的力度、廣度、深度,豐富宣傳方式,制作更接地氣、通俗易懂的宣傳手冊、宣傳橫幅、宣傳展板等材料,降低貧困農戶對精準扶貧貸款的理解難度。此外,開展金融知識進家門、貸款征信知識普及等活動,提供貸款專員或政府相關人員與鄉村干部、貧困農戶進行面對面交流和答疑解惑的機會,使農戶更清晰地理解精準扶貧貸款的具體內容及措施、手段,減少對貸款的畏難顧慮,引導貧困農戶樹立誠信意識并加強還款意識,分享各地貧困農戶貸款成功的典型案例,激發農戶脫貧致富的動力,提高以貸款促進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營造貧困戶靠政策、金融支持增產促收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 馬超遠.創新貸款模式助力精準扶貧[J].中國銀行業,2016,(9):76-77.
[2] 閆世達,鐘成春.互聯網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分析及路徑探討[J].黑龍江金融,2016,(7):27-29.
[3] 張映旭,姜煜紅.對臨洮縣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調查與思考[J].甘肅金融,2016,(6):67-69.
[4] 蘇暢,蘇細福.金融精準扶貧難點及對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4):23-27.
[5] 林建華.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實踐[J].中國金融,2015,(21):77-78.
[6] 扶貧日論壇側記 各領域共奏脫貧攻堅“交響樂”[N].農民日報,2016-10-17.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