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琳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對于專業性人才所具有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良好的職業道德及行為規范之外,還應該具有較好的文學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為例,對語文素養與職業能力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并針對專業性人才的職業能力提升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職業能力;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6-0126-02
當前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并不樂觀,部分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在進入職場之后,缺少相應的實踐能力,從而無法全方位完成崗位工作。同時,近年許多幼兒園都發生不同類型的責任事故,對于學者教育領域的職業道德以及社會形象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此外,由于部分學前教育人才缺少一定的語文素養,在實際工作中呈現出審美品位以及口語交際能力偏差的問題,導致其在實際工作中無法對幼兒形成更多的啟蒙教育。
一、學前教育人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分析
這里所提及的專業素質與能力,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良好的職業道德。所謂的職業道德,需要熱愛幼兒教育事業。在實際工作中,要最大化地尊重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將幼兒的認知與智力發展當作終身奮斗的目標。同時,還需要關注幼兒的社會性、人格的積極性和諧發展,認真負責地對幼兒進行教育。(2)認真探究幼兒發展規律。在此環節中,學前教育人才需要對幼兒的獨立性、自覺性、活動能力等多個內容進行分析,把握幼兒成長過程中的發展規律與其身心發展特征。通過不斷挖掘幼兒發展潛能,促進兒童的學習與成長,提升學前教育質量。(3)需要具備領導與組織能力。對于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動而言,都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特別是學前教育是需要協調好學校、家庭、教育力量等多個層面工作,才能夠使其工作更順利地開展。因此,學前教育人才在具備專業化知識結構以及教育實踐能力以外,還需要具備相應的領導與組織能力,這也是學前教育行業的一個基本的職業能力。學前教育人才在整個教育活動過程中,要具有分享意識,并堅持真誠、合作、平等的原則,與社會教育資源以及家庭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系。通過協調與溝通,讓這些教育元素都能夠共同參與到學前教育當中,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及環境。(4)需要具備創設環境的職業能力。在學前教育過程中,優良的教育環境是整個教育活動的重要前提。應該說,幼兒成長過程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個相互作用。只有學者教育工作者,能夠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加強對其環境的關注,才能夠促進學前兒童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學前教育工作者,要具備能夠為幼兒創設良好、健康、豐富的生活、學習以 及活動環境。在此環境中不斷給予幼兒關愛,讓其能夠得到安全感以及尊重感,有利于幼兒后續個性發展。同時,還需要結合當前市場發展需求,組織多元化的教育活動,讓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與教師之間形成一種維妙的互動關系。
二、結合學前教育人才發展需求制定職業能力培養目標
1.人才職業發展的需要。現代教育活動是教與學雙向互動的結果,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需要充分體現出相關人才的主體地位。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能夠讓所培養的人才獲得更高層次的職業能力。因此,在進行人才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制定時,需要結合人才職業發展需求來進行。并在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最大化地采納學前教育人才建議,關注其更渴望得到的發展需求。當前,雖然許多教育機構開展了相應的教學革新,但真正取得成效的革新非常少。若在開展教學革新過程中,只是一味地聽取教育者的建議,而忽略人才職業發展需求。在這樣的一種培養模式下,人才對于學前教育領域的參與熱情產生影響。因此,學前教育人培養目標需要培養對象進行參與,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相關學者曾指出,人才只有親自參與到培養活動中,才能夠與教育者形成統一,讓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夠得到完善。因此,學前教育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必須要將人才職業發展需求融入其中,并通過相關崗位任務來制定相對應的培養方案。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過于強調相關技能的訓練。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適用于現代職場發展需求,當相關人才進入到實際工作崗位時,并不具備靈活的就業能力。因此,人才培養還必須要構建一套完整的實踐與體驗流程,讓相關人才能夠更快地轉變成為職業人的角色。
2.培養人才具有隨機教育能力。在開展學前教學過程中,要讓相關人才樹立起教育意識。因此,對于幼兒園教育而言,并沒有明顯的上課和休息的界定。學前教育工作人員要具有利用突發事件的開展隨機教育的能力。這項能力是學前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否則將會失去一次非常良好的教育機會。幼兒在接受教育時,如果將隨機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活動中,可以讓其接受到更加具體且容易理解的教育,對于幼兒而言也是一種非常喜歡的教育形式。
三、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職業能力與語文素養之間的關系分析
1.語文素養可以增強人才的傾聽與理解能力。學前教育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而表達能力的基礎正是語文素養。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重點加強相關人才“聽說讀寫”能力。所謂“聽”,就是接收信息,通過對其信息的理解來完成后期的教育活動。此能力對學前教育工作人員非常重要,因此許多孩子在進行表達時,還沒有具備成熟的語言能力,其所表達的內容經常會呈現出斷斷續續的現象。甚至有的幼兒在表達時會采用一些不連續的語匯來進行,這就增加了學前教育工作人員對其表達內容的理解難度。因此,需要在培養相關人才時從幼兒的身心特征為切入點,要求其人才通過多想、多讀的形式來提升自身的語言文字基礎與語言鑒別能力,從而才能與幼兒時期的學生進行正常交流,為確保其教育質量奠定基礎。
2.語文素養可以提升人才的表達、交流能力。對于學前教育人才而言,在未來所要進入的職業為幼兒教育。在其開展實際教育活動時,幼兒教師的更多是通過口頭語言教育來完成。因此,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學前教育人才,不是單純地帶領小朋友唱跳玩耍就可以的,而要具備與其溝通的職業能力。因此,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應該重視口語表達與交流能力,讓其人才掌握口語交際相關的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以及教學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口語習慣。這就要求相關人才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為口語表達及交流能力提供保障。
3.語文素養可以提高應用文寫作能力及豐富文化內涵。學前教育工作者,每個學期都需要撰寫工作報告以及總結,同時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學前教育還需要撰寫通知、教學方案等應用文。比如幼兒在幼兒園中的表現與評價、幼兒園組織親子活動通知等等,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方案撰寫能力,這些內容的撰寫都需要語文素養給予相應的支撐。此外,為了能夠在學前教育中滲透一定的傳統文化,讓小朋友能夠從小就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需要學前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四、學前教育人才職業素養培養策略
1.培養學前教育人才職業認同感。這一個環節的培養策略,是提升學前教育人才職業能力的關鍵。相關教育機構老員工,應該為樹立榜樣,并以深厚的專業知識以及修養感染學前教育人才。讓其能夠更好地對學前教育職業生涯進行合理的規劃,增強學前教育人才堅定的職業信心。有條件的學前教育機構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可以定期舉辦專家講座,為其提供更多的學習與能力提升的機會,讓其人才尋找到歸屬感。在不斷的感染與熏陶下,增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職業認同感。
2.創設職業化學習氛圍。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其更好地服務相關行業。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為其創設一個職業化的學習氛圍,讓學前教育專業人才能夠在此氛圍中不斷學習與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學前教育機構,應該將其企業文化融入到人才培養環節中,為其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通過職業化氛圍協助學前教育人才養成良好職業能力水平。
3.加大創作練習力度,增強寫作能力。對于學前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才能夠完成相應的職業報告撰寫需求。因此,學前教育人才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長,加大寫作能力的培養。這里所提及的寫作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日常工作應用文寫作能力。日常工作應用文主要包含工作計劃、教學方案、申請書、簡歷等。(2)專業性應用文寫作能力。當學前教育人才進入到實際崗位后,需要經常撰寫通知、總結以及對學生的評語等。這兩個方面的能力培養,都需要語文素養給予支撐才能夠更好地完成。所以,學前教育人才必須要通過大量的創作練習來增強寫作能力,盡快成為一名合格且優秀的學前教育工作者。
4.借助中國傳統文化提升語文素養。我國傳統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歷史,其對于人才培養的價值非常重大。學前教學人才應該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讀。通過對傳統文化精髓的理解與感悟,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可以有效提升學前教育人才的語文素養以及文化素質。這就要求學前教育人才,加強對自身的要求,與其他同事一起共同努力,通過大量地閱讀中國傳統文化書籍,更好地對其語言進行品味與感受,將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以及審美境界內化成為自身的專業素養。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學前教育人才需要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就必須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想要有效提升職業能力,就需要語文素養給予相應的支撐。學前教育工作人員的語文素養會對幼兒啟蒙教育形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必須重視職業能力與語文素養的價值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