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霞
【摘要】英語是一種語言,因此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到英語知識,需要學生主動運用英語進行對話,當前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就使用了對話教學方法,本文重點分析了對話教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四點使用該方法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 對話教學 重要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067-01
一、前言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是一項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該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知識,提高其運用有效性,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就應該深入分析對話教學方法的使用優勢,并根據班級學生具體狀態,找出適合對話教學方法的有效使用策略。
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的重要性
傳統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了灌輸式教學方法,雖然使用該種教學方法教師能夠為學生講授更多的英語知識,但是忽視了學生主體,同時也忽視了英語是一種語言的本質。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基于此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教師就要重視學生主體與語言的本質,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對話教學方法就能夠提高對學生主體的重視,同時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利用英語進行對話,一方面增加學生對已經掌握知識的記憶,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學習到更多英語知識,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有效性。
三、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的策略
1.借助生活化情境,營造輕松對話氛圍
對話氛圍直接影響著對話教學效果,因此要想使小學英語課堂更有效的使用對話教學方法,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出生活化情境,使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活躍[1]。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教師要注意到以下幾點:一是生活化情境與本節課知識點的融合程度,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前,應該深入分析本節課英語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情況,從而讓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學習到知識;二是學生對生活化情境的反饋,對話教學方法的出發點是學生,最終的落腳點也應該是學生,基于此小學英語教師就應該及時根據學生對學習氛圍的反饋進行完善,保證后期教學的有效性。
2.借助對話練習,做好英語單詞教學
與漢語語言相類似,英語語言也是由單詞組成的,單詞也可以被稱為英語中最小的語言單位,因此,要想讓學生更靈活的使用英語,教師就應該做好單詞教學工作,讓學生借助對話練習,深入理解每一個新單詞[2]。但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利用新單詞進行對話練習時,由于學生初始學習很可能出現錯誤,因此教師應該深入學生對話,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證學生使用的準確性。
例如,教師在講授“Do you like candy?”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為學生講授“candy”、“bread”等學生不理解的詞匯,并在學生掌握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兩人一組的方式利用新單詞進行對話練習,提高學生對單詞的使用能力。
3.布設對話任務,提高學生英語對話能力
對話任務就是小學英語教師基于學生當前英語對話能力、詞匯量掌握情況,為學生布設出合適的對話任務,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對話任務,學生不僅會回顧到以往學習過的英語對話技巧、英語短語、英語語法,而且能夠在對話過程中感受到英語的魅力,提高對英語的喜愛程度,從而激發出學習興趣,保證后期學習效果。
例如,教師在講授“How do you feel”相關知識的時候,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使用“How do you”句型,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設使用“How do you”句型進行對話的任務,學生在完成該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加深對該句型的理解,也能夠回顧到以往學習過的單詞,提高了學生英語對話能力。
4.利用對話適時評價,激發學生興趣
在對話教學中,不僅有生生對話,更有師生對話,要想更好地激發出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教師就應該以對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適時評價[3]。由于小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對較差,因此教師在對話評價時就應該更深入的分析學生狀態,盡量挖掘出學生優秀的一面,從而使小學生能夠在教師與自己的對話評價中受到鼓勵,更好的樹立起學習英語知識的自信心。
例如,在學生使用“How do you”句型進行英語對話練習時,學生還出現了錯誤,此時教師就應該通過與學生對話,幫助學生分析自己出現錯誤的原因,并為學生講授正確的使用方法,鼓勵學生繼續練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證小學英語教學效果。
四、總結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小學英語課堂對話教學有效性,讓學生學習到更多英語知識,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出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以對話的方式深入理解英語單詞、布設對話任務、利用對話進行學生評價,在提高學生參與程度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后期學習英語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虹.新課標下的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策略[J]. 英語教師,2016(02).
[2]劉忠元.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5(32).
[3]章格.小學英語課堂“對話教學”策略初探[J]. 課程教育研究,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