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林志
【摘要】新課改后三維一體教學目標的提出,促使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實現高效課堂教學,主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解決學生對物理學科缺少興趣與學生缺少自主活動兩個方面的問題,不過,本文提出的只是粗淺的建議,有待更多補充和完善。
【關鍵詞】高中物理 高效課堂 興趣 自主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124-01
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課堂中,教師偏重于滔滔不絕地知識灌輸,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極為有限,這種教學方式造成了兩個不良后果,一是由于物理課程本身的抽象性,讓學生學習失去了興趣,之后便是在情感降低狀態下的無效學習了,二是因為沒有思考和內化的時間,學生對知識的接收都是粗糙的,何況發展物理學科能力了,于是學生學到的便是死的知識,很難應用到解題或實踐中,這也導致了低效學習。在新課程改革后,鑒于教育部倡導的自主學習教學方法和知識、能力、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師迫切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創建高效教學效率。
一、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當個人對某個事物或者活動產生興趣時,這個事物或者活動在個人眼中便會與眾不同,在這獨有的魅力下,個人會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然后有所發現,學生對物理學科也是如此,只有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并且維持興趣,學生才會在物理教學中快速進步。因此,教師需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雖然物理相對與其他學科來說,不太容易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畢竟物理知識是高度抽象的,尤其是高中物理知識,諸多的概念,諸多的定律與公式,讓學生頭痛欲裂,但也不是毫無辦法,教師如果采取合適的方法,還是可以增加物理學科的吸引力,誘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的。
首先,教師可以在傳授知識時,設置與知識相關的懸念,一來可以激發學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二來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聚焦學生的注意力。以教學“摩擦力”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滾動在平地上的足球即使不去施力阻止,也是會很快停下來,這是為什么呢,依據力的原理,如果沒有人或物的阻攔,足球應該會一直滾動下去的?”由是,學生的思維被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生成。
其次,靈活使用各種教學工具,尤其是多媒體,對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形成綜合刺激,激發學生的興趣。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價值是巨大的,絕對不僅僅是講義或板書的電子化,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是具有重要價值的,也可以形象化抽象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解度。以“萬有引力定律”的教學為例,可以播放神州飛天的視頻,通過激發學生的震撼感讓學生對萬有引力定律的學習產生興趣,只有理解并能夠應用這個定律,才可以有飛天夢的實現。
然后,把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強化知識的應用性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一來,也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物理學科的實用價值,并且讓學生掌握知識與生活的正確關系,知識來源于生活發現,并應用于生活實踐。例如,在講慣性的時候,教師可以舉剎車時人會習慣性前傾、跑步終止時需要習慣性向前走動一些有益于身體健康等這些例子,并且告知學生慣性就是從這些現象中發現并解釋這些現象的。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對物理的實用有了充分認知,于是學習的興趣也就生成了,雖然說實用與興趣并不是完全的契合關系,但是不能否認這對興趣的影響是重大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自主活動
根據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無論是知識框架的構建,亦或是能力框架的形成,都是學生在環境作用中自主重構的行為,因此學生才應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中是否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是否有效思維,決定了學生學習效率的優劣以及教師教學目標完成的程度,這也是新課改強調各學段各學科課程需要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的關鍵原因,教師應該采取一些科學的教學方式提高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活動。
首先,教師需要有效提問,讓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思考,以認識思考的價值并在以后的實踐活動中積極思考。通過觀察并分析物理教師的課堂提問發現,教師有很多提問都是沒有多少意義的,至多只是將學生已經跑遠的注意力喚回了課堂而已,這些提問或者目的性不強,或者過于籠統,學生很少能從中得到多少有效信息,因此,教師需要提高提問的藝術,強化問題的引導性。教師可以進行情境性提問,借此強化學生對知識應用性的認知,例如,在教學“摩擦力”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下雪后的路面十分光滑,汽車常常剎不住車或是在剎車時發生一些意外,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才能有效防止車輪打滑?”這比純粹地提問“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要好很多。教師可以進行啟發性的提問,強化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減少學生思維定勢,比如,在教學“速度”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如何判斷一個運動員跑步的快慢?”在學生提出的諸多答案中,自然會有與速度相掛鉤的答案,而且不僅于此。
其次,教師可以組織課堂討論,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課題相關研究,一來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程度,二來有益于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并且讓學生對學習型團隊的意義形成初步認識。在課堂討論中,教師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注意小組中學生的互補性,讓每個學生都要有所發揮,不能有的學生興高采烈,有的學生卻無所事事;二是注意課題的選擇,課題應該具有探究特征,太過簡單的問題不適宜作為討論課題,那只是浪費時間而已,以“單擺”教學為例,無論是進行的單擺實驗,還是讓學生對影響單擺運動周期的因素進行分析,都適合作為討論課題。
最后,讓學生操作實驗,引導學生掌握物理的科學研究方法,也發展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并且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有很多教師認為物理實驗無關重要,對實驗匆匆略過,或者以講代做,或者干脆熟視無睹,如此不僅不能實現實驗的價值,也減少了學生自主活動重構知識與能力框架的關鍵環節,因此,如果條件允許,實驗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實驗,學生可以合作完成,操作、觀察、記錄,各有分工,然后集中分析,完成實驗的全過程,實現實驗教學的重大價值。
參考文獻:
[1]晏葉和.試論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J].福建質量管理,2016,4.
[2]張健祥.高中物理高效課堂創建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