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暉
【摘要】小學班主任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班主任和學生之間和諧關系的構建,不僅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促進作用,而且對老師的教學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氛圍。因此,小學班主任如何與學生構建和諧關系這個問題本文將圍繞三點進行討論和說明,以期望有所助益。
【關鍵詞】小學 班主任 學生和諧關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238-02
小學是一個人正式接受學校教育的開始,這個階段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影響深遠且持久。而在這個階段中扮演著指引角色的關鍵人物就是家長和老師,而老師群體的影響則以班主任為第一代表。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和發展,整個社會對于教育的認識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教育不再局限于課本和教室,而是圍繞著方方面面進行,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培養和指導,老師關注的不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知識點的掌握與否,或者一個解題技巧的熟練與否,更多的關注應該是如何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可以說,班主任這個角色任重而道遠,而在小學階段班主任要充分發揮出作用和影響力則需要以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基礎,因此,小學班主任如何與學生構建和諧關系就是一個值得討論和交流的問題。
一、做“良師”也要當“益友”
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在當代教育中是一個常常被拿來討論的問題,越來越多的老師都認識到師生關系不應該建立在“絕對權威”和“完全服從”這樣的模式之下,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建立一種以人格平等作為基礎的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就拿“教學”這個詞來說吧,它包含了“教”和“學”兩個內容,很顯然,這個詞已經告訴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缺一不可的道理,教學相長才是正確的理念。因此,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和教育的時候要扮演好“良師”的角色,但也要做孩子的“益友”。小學班主任面對的是一群處于兒童階段的孩子,他們的世界很單純,這也就會反映出一些特質,比如好動、活潑、難以專注等等,做良師就是要教導他們,而當益友則是要理解他們,即理解他們的世界,站在他們的情感和思維上思考,而不是用成人世界的眼光和衡量標準來對待他們。
舉一個例子來說,假如兩個學生起了爭執,其中學生A動手打了學生B,但原因是學生B先動手搶了學生A的東西。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現象,兩個人都有錯,但兩個人卻又都是受害者。一般情況下,老師會強調動手打人是不對的,但搶東西明顯也不對,如果過分強調某一方的錯誤,不僅不能化解誤會,還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班主任這個時候不妨告訴兩個學生,先自我反省一下自己的錯誤,然后讓他們自己說自己錯在哪了,而不是幫他們總結錯誤。比起“各打五十大板”地教訓一頓,班主任更需要做的是傳遞給他們一個認識:錯了就需要主動道歉,握手言和。引導他們學會正確化解與同伴之間的矛盾,畢竟這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成長歷程,老師不能代替他們成長。
二、加強和家長的溝通
正如前面所說,家長和老師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存在,班主任則作為老師群體中的代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有著潛在的、長久的影響力。但現實生活中,這兩個重要的角色之間常常是分割開的,家長負責校外、班主任負責校內,分工不一卻又各司其職地進行著對孩子的教育,這樣的教育過程很顯然是有缺陷的,明明家長和老師都是為了實現教育孩子的目的,但兩者之間的聯系卻少之又少,甚至完全分開。班主任如果不了解生活中的學生是怎樣的,那么在學校就很難準確把握學生的情感動態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和交流,不利于和學生構建和諧的關系,也難以充分達到教育目的,因此,老師應該注重和學生家長的聯系,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只有更加了解他們,才能更好地進行師生之間的聯系,實現優質的教學和教育。
比如,在一個班集體里會有很活潑的學生,同時也會有很內向的學生,太活潑的學生需要培養其專注力和規則性,而太內向的學生則需要鼓勵他們積極表達和交流。班主任在面對這兩種類型的學生時應該怎樣引導呢?如果直接按照老師的思維突兀地進行引導,那常常會適得其反。這時班主任應該做的是主動聯系學生家長,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結合他們在家里的表現來進行教育,而不是以一個片面的印象進行引導,也許太活潑的孩子在家里并沒有那么活潑,而很內向的孩子在家里也不是不愛表達,這只是他們在特定的環境中展示出來的不同的一面。
三、展開班會交流,拉近師生距離
每一個階段的學習課表上都會安排一節班會課,但很多時候班會就真的僅僅存在于課程表上,久而久之,班會變成了一種形式空殼而沒有任何內容。可是,班會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不僅是一段可以加強交流的時間,最重要的還是一段自我總結和反思的時間,班主任通過班會課可以對學生一周之內的學習、生活狀態進行一個總結,表揚一些具有模范作用的行為,而學生通過班會課則可以進行自我反省和學習。簡言之,班會不是只出現在課表的存在,而是一個交流和總結的平臺,班主任通過班會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有一個更深的了解,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
比如,某一次班會的主題是圍繞兒童節活動進行,這種時候老師不妨將班會交給學生來主導,讓他們討論兒童節游園活動應該怎樣安排,然后再進行一個匯總,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再比如,在考試過后,班主任就可以利用班會時間,對進步顯著的學生進行表揚,同時應該為那些沒有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加油打氣,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和關注的,這對他們才是最好的鼓勵;再比如,在班會課上可以舉行一次專題的小演講,讓學生組成小組參與其中等等,這些班會形式都可以讓老師和學生之間互相加深了解。
綜上所述,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高質量教學的重要因素,小學生時期對班主任的認知往往影響著以后學習生涯中對班主任或老師的認知和感受。假若小學時期的老師或者班主任給學生的印象是嚴厲而權威的,那么,這個印象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所有老師的認知,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也不利于老師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小學階段班主任應該采取積極的方式構建與學生之間和諧的關系,當然,上面說到的只是和諧師生關系構建方法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方法和嘗試還需要更多的老師參與討論和交流。
參考文獻:
[1]李華麗. 淺析如何構建小學班主任與學生的和諧關系[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9):215-215.
[2]楊曉琴. 試論小學班主任如何與學生構建和諧關系[J]. 新課程:上, 2015(9):19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