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娟
摘要:教師要根據學科的教學特點,內容和學生的求知心理創設情境營造出學生樂學的氛圍,并給予學生一定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提出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誘發他們積極探索求知的思維活動,最終達到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創設情境;趣味性;承啟性;挑戰性;針對性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實際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教師要根據學科的教學特點、內容和學生的求知心理創設情境營造出學生樂學的氛圍,并給予學生一定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提出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誘發他們積極探索求知的思維活動,最終達到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和諧統一。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呢?
一、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具有趣味性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一旦對參與學習活動產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均處于最活躍狀態,從而為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準備,因此,在情境創設中要積極挖掘其趣味性的問題,通過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把數學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貫穿于其中,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結合這一教學內容創設了一個充滿趣味的“猴媽媽分餅”的故事情境:一天猴媽媽把三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們吃,她先把一塊餅平均分成了4份,給了老大1份,老二看見了,嚷著說:“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媽媽把第二塊平均分成8份,給老二2份。老三一看急著說:“我最小,我要3份。”猴媽媽聽了,便把第三塊平均分成12份,給了老三3份。當學生們被生動的畫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時,教師就開始提出有效的問題情境,問:“同學們你知道哪只猴子分的最多嗎?猴媽媽這樣分公平嗎?聰明的猴媽媽是用什么辦法來解決問題的呢?滿足猴子們的要求的呢?如果老四要4塊,猴媽媽該怎么分呢?”用這樣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探究、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二、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具有承啟性
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處理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為了讓課堂“活”起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直接經驗作為數學教學的內容,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創設承啟性的問題情境,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的問題,然后形成新的數學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使數學知識具體化。
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先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分蘋果”,有15個蘋果,每盤放5個,可以放幾盤?這是之前學習的內容,學生能獨立的解答,還要求學生列出豎式計算,再引導學生思考:豎式中的余數“0”是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回答:“0”表示蘋果正好分完,沒有剩余。緊接著我把“每盤放5個”,改成“每盤放4個”作為本節課的例題:有15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讓學生觀察思考:“這樣改動之后,題目的意思改變了嗎?為什么?用什么方法來計算?結果會怎樣呢?然后引導學生用學具操作解答。這樣,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得出有剩余,再讓學生試著寫出有余數的除法的豎式,并結合操作過程,了解每一步的含義,認識到分剩下的就是“余數”。學生在舊知識的連接點處突出了演變點,促進知識的遷移,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新知,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具有挑戰性
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情境,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對學習數學的熱情,還能更好地去挖掘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方面的潛能,這對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起著巨大的作用。
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學生對這一內容都比較熟悉,上課的時候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為了能讓學生認真的學習數學知識,教師設計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誰能夠接受今天的挑戰,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生一聽要挑戰,頓時來了精神,教師隨機提出問題:“小朋友們,你們誰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一年到底有多長?一個月又有多少長?”孩子們將手舉得高高的,個個躍躍欲試,“我今年生日到明年生日正好是一年”;“今年‘六一節到明年的‘六一節中間正好一年”;還有的孩子說:“我媽媽這次發工資到下一次發工資,正好一個月。”用生活的經驗來解讀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讓看不見的,摸不著的,也留不住的時間赫然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親身生活經驗活生生的把時間“物化”出來,讓孩子們自己去感受,去體驗,“年月日”,將知識變得簡單、親切、易懂。
四、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具有針對性
情境創設要給予學生的現實,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年齡的特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教材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以創設一些游戲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活動情境,討論合作情境,生活化和數學化情境。
如,在上一年級《位置》這一課時,針對這個年齡段孩子喜歡玩、喜歡游戲的特點,創設了“開火車”的游戲情境,教師當司機,帶著孩子們在班級里玩“開火車”游戲,上車的孩子要說出某個同學在“火車”的從左往右的第幾,從右往左的第幾,回答正確的才能上下車,后來我又將火車頭位置讓給一個能完整回答問題的孩子,這時,教師又以售票員的身份,請第幾組第幾排第幾個孩子可以來買票的形式提醒沒參加開火車的孩子的注意力,一節課以游戲貫穿全課,孩子們真正的在玩中學,學中玩,孩子們掌握了本課所學的知識點,目的達到,孩子們也玩得開心。
創設問題情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要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并且在情境中共同探究數學問題,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思維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