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冬英
摘要:《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本文就從適合學生的發展角度,從問題的多層次設計;學習的自主參與;小組成員的合理搭配方面闡釋,以期引起共鳴。
關鍵詞:適合;個性;自主;合理
曾經看到過一幅具有諷刺意味的教育漫畫,令人深思。在這幅漫畫中,畫面的主體是一群孩子,他們頂著不同形狀的腦袋來到了學校,然而,在接受了幾年的學校教育后,這些孩子形狀各異的腦袋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整齊劃一的圓形腦袋。這個漫畫無形是對當今教育現狀的嘲諷和反思。對我們中國這種集體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要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
什么是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說教育要適合學生的個性、適合學生的愿望、適合學生的需要,適合學生的發展。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效率,學習才有生機,學生才有活力。這種適合,不是無原則的迎合,而是有計劃的適應;不是無目的的順應,而是有導向的尊重;不是無可奈何的權宜選擇,而是滲透現代教育理念的氛圍創設。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來成就學生的“姹紫嫣紅”呢?筆者現將自己的實踐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問題的多層次設計
俗話說的好“十個手指都不可能一樣長”,更何況是稟性各異的人呢?所以在教學中要從學生不同的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性的教學內容、過程與成果,創新地設計教學,靈活組織教學活動,多樣化地安排教學組織形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在課堂上我就設計了多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挑選問題,這其實是我們課堂中為學生精心挑選制作的營養大餐,每個人都可以選到合適的菜肴,嘗到“成功健康”的“美味”。
如:學習《藤野先生》提供的問題設計是①我們學過他的哪些文章?說說他有哪些貢獻?②文章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藤野先生?表現了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③找出壽鏡吾先生與藤野先生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④“棄醫從文”是魯迅先生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說說他的這種做法給你什么啟示。
這實際上是一份差異化的學習目標,在遷移性、抽象性和開放性等方面的層次逐漸提高,因此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也不至于能力較差的學生一題都不會答。如今的中考卷在這方面也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選擇的空間也越來越大。
二、學習的自主參與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面臨人生發展的“第二斷奶期”。他們身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自我意識、獨立精神日趨強烈,他們力求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事物,他們不再被動地依附于教師,而渴望成為主動的參與者、發現者。
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去探究。讓學生這個閱讀主體獨立領受和駕馭文本。魯迅說讀書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說:“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些讀書箴言,都強調了自主閱讀的最可寶貴的品格。
曾經上過這么一堂課,八年級上綜合性學習課,內容是《走上辯論臺》。先是通過多媒體演示電視中有關辯論賽的錄像,讓同學們從中體驗精彩的辯論;再進入準備階段。最后讓劉曉坤同學當起了主持人,將同學們分成正、反方兩組,進行辯論。看著正反兩方代表隊的唇槍舌劍,詰難、反駁,滔滔不絕,真所謂“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課堂效果就在不遠處”。
三、小組成員的合理搭配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類本性中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贊美,是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愿望,心理和生理還處在發展階段的學生更是如此。于是在小組成員的搭配中我別有用心。
如在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一詩中,課堂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詩歌的意境和領略王維作品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安排了一個作業“根據本文的語境,創設一幅畫,在旁邊注上賞析性文字,向全班同學介紹你們合作的結果。”在小組安排上,筆者花了一番時間,每組各安排一名想象力豐富、一名繪畫水平較高、一名寫作水平較好、一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這樣的安排就能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臺,而且完成的作業水準較高。此策略的運用,不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并促進學生的進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向老師的備課水平發起了更高的挑戰,這也有助于教師的成長。意在于激發學生去展示其最優秀的才能,更促使學習的共同目標和個人目標得以實現。這樣就可以讓能走的學生走得更快、讓能跑的學生跑得更遠、讓能飛的學生飛得更高!
一株幼小的花苗,你需要給它適合的養分、空氣、水、陽光,它才能開出最絢麗的花朵。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也許它就在沒有開花之前,因承受過多的壓力而草草地結束了它的生命;少了,也許它已經錯過了開花的最好時節,開出的花也就并不那么的美麗動人了。
我們需要杏花春雨江南,也需要駿馬秋風塞北;我們喜歡春江花月夜,也喜歡冬日艷陽天。教育的真義就是喚醒和撫育,引導和建構,只要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究,不斷摸索,尊重個體的差異,語文課堂將呈現一個個跳躍的、鮮活的生命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