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尚
摘 要 作為江蘇省唯一的回族鄉——菱塘回族鄉,其民族文化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淡化。菱塘的回民們被漢化的現象極其普遍,學校更沒有專門針對回族學生的課程。因此,回民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本文從回族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整合功能、“改革”功能和個人享用功能四個方面論述菱塘回族鄉的回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期更多人關注家庭教育,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 菱塘回族鄉 家庭教育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1菱塘回族鄉簡介
菱塘回族鄉位于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是江蘇省唯一的回族鄉。菱塘回族鄉共有人口2.3萬多人,其中回族7000多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0.4%。回族鄉成立之初,全鄉只有一座古清真寺,坐落于清真村,較為偏遠。后來,菱塘傳統的農業社區模式被鄉鎮企業的發展打破了,居住鄉村的回民剩余勞動力逐步進入工廠,謀求生存發展。為了工作的方便,越來越多的回民將家搬離了傳統的地緣社區,同漢族人民居住在一起,散居在鎮中心。為了方便搬遷至集鎮的回民的宗教生活,在1995年,菱塘回族鄉鄉政府投入近200萬元新建了華東最大的阿拉伯建筑風格的清真寺,與古清真寺形成了南北呼應。同時,為了保證回民的居住環境,鄉政府在集鎮中心距離新清真寺一定范圍內統一規劃了占地60畝、能容納百戶回族入住的具有濃郁伊斯蘭特色的回民小區。這樣的規制,使得菱塘回族鄉鎮中心成為回族文化氛圍頗為濃厚的一個回民聚集區。
回族家庭教育作為一種伊斯蘭文化的教育,作為一個民族的教育,和身處漢文化背景下的通識教育,有著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回族家庭教育在保存和傳承伊斯蘭文化、形成和發展回族文化、進行民族整合、滿足個體發展與享用及社會的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菱塘回族人民普遍重視家族的文化傳承,重視家庭教育。他們的家庭教育內容豐富,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家庭教育體系、方法。回族家庭教育,一方面,它是一種通識教育,因此其具有其他民族家庭教育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另一方面,回族家庭教育又有其強烈的宗教性、民族性特點,所以,回族家庭教育又有其它的特殊的功能。
2菱塘回族鄉回民家庭教育的功能
2.1回族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
保存和傳承伊斯蘭文化,發揚和發展回族文化。回族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現在回族家庭教育對家族民族文化的保存、傳承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即教育下一代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傳統,促使其更好地民族化、社會化。回族文化的保存、傳承、發揚不可能通過遺傳或者其他的方式來進行,只能通過家庭教育來傳遞。而回族家庭教育便是回族文化保存、傳遞的起點和基礎,又是最基本的傳遞組織和渠道。回族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家長)和受教育者(子女)均具有血緣關系,所以,以情感和血緣為紐帶,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回族家庭教育對家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不但有利于保存人類文化精髓,而且有利于發揚本民族的特色。同時,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必然要不斷地向受教育者傳授各種新的文化理念、思想價值等,為促使子女盡快適應漢文化,適應時代的發展做準備。新的思想和理念又會和傳統的價值觀發生碰撞,形成與時俱進、具有時代氣息的回族文化。回族文化與本土文化不斷融合、不斷碰撞,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回族的家庭文化為回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在菱塘,除了清真寺,沒有學校或者其他專門場所為回民提供學習回族文化的機會。而清真寺,也并不是每天開放。因此,沒有回民家庭耳濡目染的氛圍和教育,新一代回民很難繼續傳承自己祖上留下的習俗與文化。
2.2回族家庭教育的整合功能
回族家庭教育的整合功能表現在,回族的家庭教育,必將伊斯蘭教的信仰和價值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比如說,伊斯蘭教明文規定:回民禁食豬、血、自死動物,外表兇惡且食肉動物如虎、狼、熊、豹等,還有馬、驢、騾等。而對菱塘回民來說,這些已經成為回族飲食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冷冰冰的戒律了,除五谷外,回族肉食主要以雞、鴨、魚肉,牛、羊肉為主。回族家庭教育一方面通過伊斯蘭教宗教教育的手段來加強回族的自我認同意識和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家長通過用故事、傳說或者歌謠的形式向子女講述回族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優秀人物等,使子女有“我是回族中的一員”的族屬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兩種手段,前者更具有強制性、戒律性,而后者更具有感染力、滲透性,有利于回族族體更加團結,更加有凝聚力,更加有向心力。回族人比較團結,“回回見面三分親”,“天下回回是一家”正是回族比較團結的生動寫照,這種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甚至成為了一種民族性格,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回民的家庭教育。此外,近年來,回族修編家譜也在菱塘流行起來。如退體中學教師李學仁老師修編的李氏家譜、退體中學教師薛忠老師修編的薛氏家譜。薛老師說道:“修編家譜是對家族歷史來源進行整理,以便后代了解,知道祖上的情況。”修編家譜不僅僅是對族群歷史記憶的重構,同時也是利用歷史記憶來凝聚人群,以共同‘袍源”,來強化族群認同。
2.3回民家庭教育的“改革”功能
菱塘的回民特別重視自己的民族觀念,“我是穆民”,“我們是回族”的民族意識深人人心。菱塘回族鄉的回民有族屬意識,但是,菱塘的回民們并不故步自封,他們積極敞開大門,吸納各種新鮮血液,愿意改變和改善,甚至“改革”。菱塘的回漢通婚的現象是一直存在的。一方面是由于回漢人口數目相差過大;另一方面,新生代的回民在意感情勝過族際區分。不論哪種類型的族際通婚,菱塘的漢族們始終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回民們也始終尊重漢族的生活方式。比如說,有回民女子嫁給了漢民,漢民不僅尊重回民女子的風俗習慣,而且也愿意為了回民女子改變。但有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回民女子平時的飲食習慣無形之中把他的家人帶著回化了,無意為之,但互相尊重,互相謙讓,也互相愿意為了對方改變。再比如說,菱塘回族鄉的回民越來越多,不管是回民還是漢民,置辦婚喪酒席,越來越多的漢族人也辦起了回酒。同樣,回族送葬請客吃飯時,漢族姻親也會來參加,并且會戴白色孝冊子(孝帽、孝巾、腰帶、袖套等)。
2.4回族家庭教育的個人享用功能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經典和基本法就是《古蘭經》和《圣訓》。但是現在在菱塘回族鄉,無論大人小孩,很少有真正讀過這些經典的人,更別說會說回語了。除了一些年長的阿訇會在清真寺做禮拜,講一些回文,若不仔細問,你根本看不出回族和漢族的區別。
菱塘回族鄉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眼里充斥著欲望。孩子們從小被教育的就是“長大賺大錢,出人投地”。孩子們在學校里接受的是應試教育,缺乏靈魂教育。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教育的缺失。這種教育不但傳播了伊斯蘭教的禮儀,而且傳承了起碼的道德規范,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納入了家庭教育中,對陶冶個人情趣、提升品德修養起著積極作用。
此外,現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著酗酒、麻醉吸毒以及自殺等現象,這些并不是簡單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詢所能完全解決的。但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內容的回族家庭教育卻較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雖然,回族人民的生活中也會有焦慮、意外、痛苦、不幸、失意等,但回族人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中伊斯蘭教對一切大事所作的解釋“信前定”、“信主命”,相信一切痛苦都是真主的“前定”,認為痛苦是真主對虔誠的穆斯林的一種“考驗”,所以回民可以通過做禮拜,聽阿訇重新對生命的意義進行闡釋,從自身內心擺脫挫折和沮喪感,然而又不放棄現實的奮斗,從而得以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獲得信心與安全,獲得精神上的喜悅與滿足。可以說,回族人大都具有樂觀、豁達的氣質,具備寬闊的胸懷,這些無不與回族家庭教育這一功能的發揮有著緊密的聯系。
3功能的實現
3.1學校教育是紐帶
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著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家庭教育相對于學校教育來說,就更具隨意性和雜亂性。在菱塘回族鄉的各個學校開設有關民族文化的課程,培養學生的民族感、自豪感,喚起學生愛校園、愛家鄉的真情實意,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為保證家庭教育功能的更好實現做貢獻。
3.2寺院教育是維系
多元文化結合的古清真寺,對于當地回族來說,它不僅是菱塘地方性的金字招牌,也是發揮伊斯蘭宗教凝聚力、增強族群認同的精神家園。古清真寺是每周五下午1點半,當地年長的回族以及外來的甘肅籍、安徽籍經商回族進行主麻日聚禮的地方,也是伊斯蘭教的圣紀節、開齋節、古爾邦節三大節日,當地回族舉辦紀念活動、完成宗教儀式的地方。此外,當地回族日常生活中的婚喪嫁娶、生日或冥祭、歲末辭年等等,都離不開清真寺,離不開阿訇。寺院教育是對家庭教育的實踐環節的補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3社會教育是推動劑
社會教育直接面向全社會,相比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具有更廣闊的活動余地,影響面更為廣泛,更能有效地對整個社會發生積極作用。因此,社會教育更能幫助回民子女社會化,彌補家庭教育的狹窄。家庭教育是社會教育的基礎,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在社會上的延伸。
4小結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它具有連續性、權威性、感染性以及及時性等特點。菱塘回族鄉的回民文化在淡化,但家庭教育是基礎的傳承紐帶,清真寺的寺院教育是維系,學校教育是鞏固的拉鎖,社會教育來推動其發展。四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 海存福.回族家庭教育功能研究[J].回族研究,2000(01):43-46.
[2] 薛懷國.菱塘回族鄉的昔與今[J].江蘇政協,2004(09):47.
[3] 馬海燕,蒼銘.“兼容共生”與“和而不同”——散雜居生境下的江蘇菱塘回族文化調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1):43-47.
[4] 馬信.回族文化傳承:經堂教育與學校教育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