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并購已然成為了企業選擇資本擴張、增強競爭力以及獲取協同效應的一種重要手段。一些企業通過并購的方式成功得實現了企業的經營目標,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增強了企業的經濟實力。然而企業并購過程中存在著諸多財務風險,影響企業并購的成功率。本文從我國企業并購的特點出發,對并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來規避這些風險,增強企業并購的成功率。
【關鍵詞】企業并購;財務風險;風險防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間的競爭逐漸加劇。企業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會通過并購來發展壯大企業。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并購熱潮,通過并購來實現企業的資本擴張。
我國的企業并購從1984年的“保定模式”和“武漢模式”至今的三十余年中,已有數以萬計的企業進行了并購重組。然而,并購行為是存在風險的,有些并購活動進展順利,給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另一些并購活動則是失敗,帶來巨大損失。由于財務活動幾乎貫穿整個并購活動,而這些并購行為能否成功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并購方對于并購活動中存在的財務問題是否具有合理的防范意識和措施。因此對于并購財務風險的分析和防范便是企業并購活動過程中尤為重要的一項工作。
1 我國企業并購的現狀特征
由于經濟體制的區別,一直以來我國企業并購存在著和歐美等市場經濟成熟國家截然不同的并購特點。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完善,我國企業的并購行為也變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
1.1并購動因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
發達國家企業兼并的動因是極其多樣的,如有的為了獲得協同效應和規模經濟效益,有的為了拓展海外市場,有的為了得到諸如高科技、新工藝或科技管理人才等特殊資產,還有的是為了多元化經營、降低經營風險,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當然還可以起到有的避稅或繞開貿易限制的原因。以往我國很多企業進行并購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資產重組或者減少虧損,但近年來國內的一些重大并購案件已經顯示,國內企業兼并動因已經出現多元化的特點,如吉利收購沃爾沃主要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2016年海爾大手筆收購通用家電主要目的是打入美國中高端市場。
1.2 企業并購由原來的被動地位轉為主動
以往在我國企業的并購行為中,政府扮演著指揮者的角色。我國企業當初選擇并購這種方式的直接目的往往是為了減少企業虧損、減輕財政負擔、搞活企業、調整資產存量等目的。特別是國企,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充當所有者和行政管理者的雙重身份參與和干預企業的并購。然而并購應該是企業對市場競爭的一種反應是一種自發的經濟行為而不是一種政府行為。本來在較為成熟的市場機制下,企業并購往往是企業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主動選擇的一種發展戰略。近年來,在企業并購行為中,我們不難發現,政府的作用在逐漸減弱,越來越來的企業則主動投入到兼并浪潮中,通過并購來謀求企業的長遠發展。
1.3并購法規逐漸完善和規范
近年來,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許多與并購活動相關的法律,如《證券法》、《公司法》、《企業破產法》、《反壟斷法》;另有一些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如、《上市公司監管條例》、《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等。這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規范企業并購活動,防范并購風險的作用。但是企業并購活動涉及面廣,領域多,相關的法律法規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規范。
2 企業并購存在的主要財務風險
2.1評估風險
在并購中,企業價值評估一般比較信賴會計報表,根據會計報表提供的信息對目標企業價值進行 評估。然而,會計報表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會計政策的選擇會對企 業的財務狀況產生不同的影響。另外,目標企業財務報表如果蓄意被目標企業管理當局舞弊,一般也很難發現。
并購目標企業價值評估還取決于價值評估方法。目前我國企業并購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在并購過程中,人的主觀性因素對企業價值評估影響較大。
2.2支付風險
企業并購過程中的支付風險主要表現在資金的流動性以及股權融資上,是與融資風險息息相關的一種財務風險,主要體現在因現金支付的資金流動性風險極易導致的債務風險和杠桿支付所帶來的風險上。
企業并購一般的支付方式分別是:現金支付、股票支付、杠桿支付以及混合支付四種方式。不同支付方式的風險不同,給企業帶來的影響也不同。
現金支付是最為簡單、常見的支付方式,企業可以通過現金支付在短時間內迅速取得目標企業的經營控制權,但是會使得企業的流動現金減少,資金周轉不足,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可能導致還債能力不足,還可能影響企業的資本結構,引發財務風險。若企業變現能力不強,在并購階段發生資金問題,現金流量不足的情況使并購規模受到限制,可能不僅導致并購計劃的失敗,嚴重的話還會使企業破產倒閉。
股票支付方式可能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很容易使得股權稀釋,分散對企業的經營控股權,降低控制力度,并使原股東的收益降低,給惡意競爭者提供可乘之機。且股票支付方式成本較高,手續繁復,發行股票期間可能會使得企業錯失并購良好時機,導致并購失敗。
混合支付有多種組合,能集中各種支付工具克服現金支付和股票支付的缺點,分散一部分風險,但混合支付的過程不是連續的、無誤的,這些因素可能延遲整個并購過程,導致并購失敗。
杠桿支付方式主要是指以借款的方式籌集資金以此獲取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后,利用目標企業的現金流量來償債的方式。由于并購后企業現金流量的不穩定,企業的償債能力也是不確定的,如果經營不善,很可能出現債務過大,資不抵債的局面,使企業承擔更多的財務風險,導致企業破產,并購失敗。
2.3融資風險
融資風險是指與并購資金和資本結構有關的資金來源風險,具體來講包括資金是否在數量上和時間上保證并購需要、融資方式是否適合并購動機、債務負擔是否會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等。
企業的融資方式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內部融資,一種是外部融資。內部融資主要是指企業籌集自有資金,降低融資成本,雖不用償還,但這種方式對企業而言壓力較大,會造成企業資金短缺,影響企業資金的流動性,降低企業對于外部市場環境的適應能力,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更容易引發財務風險,不利于企業的長久發展。
外部融資又分為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債務融資是指企業為取得所需資金通過對外舉債方式獲得的資金,如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公司債券等方式,權益融資則是指企業通過吸收直接投資、發行普通股、優先股等方式取得的資金。選擇貸款,耗時長,手續繁瑣,難度較大。選擇通過發行股票來進行融資,雖然風險不大,但發行費用較高,手續繁雜,限制條件多,耗時長,同時也會降低原股東對于企業的控制權,損害股東權益,企業還可能面臨著反被新加入者收購掌握控制權的威脅。若企業利用信貸和債券吸收直接投資,成本較低,但償債風險較高,很容易打破內部資產結構的平衡,導致財務危機。
2.4并購后的營運風險
營運風險是指并購方在并購完成后,可能無法使整個企業集團產生協同效應,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和優勢互補。企業的并購固然是企業擴大規模、進入其他行業或擴大市場占有率的一條捷經,但是在企業并購活動中,由于并購企業與目標企業之間經營理念、組織結構、管理體制和財務運作方式的不同,并購后在運營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磨擦,或通過并購形成的新企業因規模過于龐大而產生規模不經濟,甚至整個企業集團的經營業績都被并購進來的新企業所拖累。這種風險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進入新行業的成本較高,當企業向不熟悉、與現有業務無關的新領域擴展時,要承受技術、業務、管理、市場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這將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企業通過混合并購將過多的資金投入到非相關業務中,會削弱原主營業務的發展、競爭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如果當主營業務遇到風險,而此時新的業務未能發展成熟,或其規模太小,就有可能危及企業的生存。
2.5反收購風險
有些情況下,被收購的企業對收購行為往往持不歡迎和不合作的態度,尤其在面臨敵意收購時,他們可能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惜一切代價布置反收購戰役,這些反收購措施盡管各種各樣,但卻會對收購方構成相當大的風險。
3 防范措施
3.1明確企業并購動機,合理制定并購戰略
企業在進行并購決策前要對自己企業和目標企業進行充分的估價和評價,而不是盲目追求并購活動的轟動效應。并購活動要符合市場規律,這樣不僅會使通過并購活動之后企業的整體財務實力得到擴展和鞏固,也會降低并購的財務風險。在并購前企業應當對自身實力,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不能盲目樂觀。另外,要對目標企業的運營狀況,并購目的、可能出現的問題等作出合理的預估,理性決策。
3.2合理評估目標企業價值
并購企業在并購前對目標公司進行全方位詳細地調查和審核,尤其是被并購方的財務狀況,對目標企業未來收益能力做出合理的預期。在此基礎上才可以較為準確的評估目標企業的真實價值,降低估值風險。
企業價值的評估方法主要有賬面價值法、市場價值法、清算價值法、凈現值法、清算價格法和市盈率法等。企業為了解目標的全面真實的情況,可根據實際條件做出合適的估價方案,如利用公司內部相應專業管理人員對目標企業進行價值評估,防止被對方失真的數據影響,也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協助評估,做出合理的定價。還可以通過簽訂相關的法律協議,對并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未盡事宜事先明確。
3.3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風險
企業在制定融資策略時,應當擴寬融資渠道,保證并購過程中擁有足夠的資金流。采用多種融資手段企業在制定融資決策時,應視野開闊,積極開拓不同的融資渠道。比如權益融資、債務融資、杠桿收購融資、賣方融資等,做到內外兼顧。盡量避免并購后企業出現資金周轉不靈的情形,導致無法滿足日常經營所需。合理的預算有利于安排企業資金支出,優化股權結構。
此外,并購企業應根據企業當前的資產負債數據對未來的經營活動作出預測,結合當前的現金流入與流出情況,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變動,調整企業資產結構,合理安排資產和負債比例,對負債的期限和數額進行調整,減輕償債壓力,降低財務風險。
3.4多樣化支付方式,規避支付風險
不同的支付方式側重點不同,帶來的財務風險及風險轉移的作用也不一樣。企業在選擇支付方式時,應考慮實際的財務狀況以及交易雙方的資本結構,比如對方企業規模大小、目標企業稅收籌劃等因素,根據并購雙方的資源進行協同合作,將現金支付、股票支付、杠桿支付等方式進行合理組合,分析不同支付方式的成本以及支付邊界,從而分散支付組合存在的實時和潛在風險,盡量降低并購成本。
3.5整合財務資源,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管理系統
并購后的整合是降低風險的有力保證。一項全球范圍內的并購研究報告指出,在并購的不同階段失敗的概率也大不相同:在并購前和并購中分別為30%和17%,而在并購后的整合階段失敗的可能性則高達53%。并購之后是雙方企業的磨合期,這一期間并購雙方可能出現沖突和矛盾,企業應注意協調,減少并購方的損失。
雙方企業合并為一家企業并不意味著并購成功,企業還需要對兩方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剔除低效率的資產,優化資源配置,根據企業未來發展目標調整經營戰略,實現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鞏固并購成果,提高企業效益。企業一方面需要加強對資產結構的分析,調整資產和負債比率,加強營運資金管理,降低流動性風險,提高資產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要維護雙方員工的利益,防止員工抵觸企業文化,影響員工的工作態度,也要對優秀人力資源進行整合,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此外,企業還需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管理系統,從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入手,采用科學的方法開展對財務風險的監測與預警,一經發現,立刻控制并糾正,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財務危機。
綜上所述,在目前我國企業并購的活動中,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財務風險貫穿并購活動的全過程。因此,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進行有效識別、管理和防范,盡量減少財務風險帶來的損失,才能提高企業并購成功的概率,實現并購收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隋冰,王忠孝.企業并購中財務風險產生的內部原因及對策[J].北方經貿,2008(1):82-83
[2]楊偉鴿.淺談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及其規避[J].中外企業家,2016(4):141-143
[3]張苑.企業并購財務風險分析與防范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論,2015(7):91-92
[4]李金田,李紅琨.企業并購財務風險分析與防范[J].經濟研究導刊,2012(3):114-116
作者簡介:
胡蓮(1983.12-),女,漢族,湖北咸寧人,碩士,講師,武漢晴川學院,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