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后,管理信息化水平低、師生信息素養不高、經費投入不足、信息化資源庫匱乏等問題,提出推進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 高職院校 信息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C-0101-02
信息技術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充分利用和開發信息技術管理模式不僅符合高職教育發展趨勢,而且也符合國家相關政策的要求。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強調“統一思想認識,把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作為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基礎和戰略支撐”。2015年1月頒布的《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中規定“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發展院校師生員工的信息技術職業素養,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再造管理流程……為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撐和保障”。文件強調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幾年來,有些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設數字化校園,強化了各項管理,在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受到管理理念、技術、當地的經濟發展、政府政策等主客觀條件限制,絕大多數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為:
(一)管理信息化水平較低,服務能力不強
目前,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還未建成完善的數字化校園管理系統。雖然有些院校在安全監控、成績管理、辦公管理等方面已經運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但還是初級的信息化管理方法,信息化資源整合水平較低、應用廣度不夠,信息化在教學服務、管理服務、科研服務、社會生活服務、決策支持服務等方面能力較弱,難以滿足高職院校日益繁重的管理工作要求,已嚴重影響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和管理的效率。
(二)師生信息化水平不高,意識不強
1.教師方面。由于知識結構、信息素養和能力等原因,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的教師不能適應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發展的要求,相當多的教師只具備運用計算機的一些軟件制作和使用簡單的PPT課件能力,缺乏運用網絡獲取相關信息、整合重組信息以及傳遞信息的能力。有些教師即便能運用軟件組織教學,但也只是為公開課或教學比賽服務而已,教學上則流于形式,缺乏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創新的能力,難以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
2.學生方面。目前,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學校普遍存在對信息素養教育認識不夠,信息觀念淡薄現象,相關部門缺乏協作,對信息素養教育尚未給予應有的重視,教師信息素養不高,信息素養教育和實踐脫鉤等成為制約學生信息化素養提高的重要因素。再者,相對于其他院校,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薄弱,整體素質不高,學習積極性較差,使得學生的信息意識跟不上學習生活信息化的步伐。
(三)信息化建設缺乏經費投入
近年來,教育部等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與職業教育相關的文件,這些文件都明確指出:各級政府要增加用于發展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鼓勵職業院校更新實習設備,改善教學實驗設施。但由于部分職業院校地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當地政府財力薄弱,對高職院校發展所需經費投入非常有限;再加上現行的高職收費標準比較低,學校僅靠學生的學費難以生存和發展。因此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經常得不到必要的經費支持。
(四)信息化教學資源質量不高,實用性不強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融入建設者們的智慧,由于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的信息技術人員的水平、任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信息化素養以及數字化資源整合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導致了所開發出來的信息資源質量較低。由于信息化建設平臺缺乏,資源庫建設嚴重滯后,所以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教學的需要。雖然學校都有校園網,但網絡運行質量低,有時還存在網絡癱瘓現象。在這樣的環境下,數據龐大和大量客戶訪問的教學資源庫難以運行。再加上有些軟硬件配置不合理,致使信息化資源沒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使用效果差。
二、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一)加快校園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
一是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應結合當地的實際及學校的特點,認真落實教育部頒布的《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文件精神,制訂和完善數字校園建設規劃,做好管理信息系統整體設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分期分批分類建設數據集中、系統集成的應用環境,逐步實現教學、學生、后勤、安全、科研等各類數據管理的信息化和數據交換的規范化。二是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管理制度,成立專門機構,確定專職人員。建立健全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和技術支持服務體系,保證系統數據的全面、及時、準確和安全。
(二)建立培訓體系,強化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為了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必須不斷增強師生信息化應用能力,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拓展培訓渠道,著力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能力。師資方面可以采用多種培訓模式,一是校本培訓,由校內信息技術能手開展培訓;二是“請進來”或“走出去”,聘請信息化建設和教學等方面專家到校開展培訓講座,或根據不同專業教師及崗位需求,派送相關教師和管理人員外出培訓;三是參加各種信息化技能大賽。技能大賽以倒逼機制為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個導向和平臺,以賽事為引領,以賽事為“坐標”,強化師資隊伍的信息化技能,提高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和日常管理。學生的信息技術培訓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并利用常用的信息技術工具及相關專業訓練軟件進行自主學習和學習交流,并通過網絡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三)創新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資金籌集和投入機制
校園信息化建設是一個系統長期的工程,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由于地方財力有限以及學校經費緊張,單純依靠政府和學校的資金投入來保證信息化建設非常困難。為了加快信息化建設,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必須要全方位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開源節流,創新資金籌集和投入機制。一是爭取國家教育部專項資金或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經費支持;二是吸收社會各方面的資金,形成教育教學及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合力;三是制定政策,采取多種形式,鼓勵一些校企合作企業、民營企業或社會團體前來對教育資源進行投資,以達到雙贏的目的;四是制定合理的信息技術使用標準,向學生收取適當的技術設施使用費。
(四)注重開發,提升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實用性和使用效率
資源庫不是一個資源的簡單堆積和疊加,而是一個各種資源的有機整合,它是通過知識加工、教學設計、信息組織和技術集成等環節開發出來的。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當地的實際,在確保信息環境優化的情況下,通過自主研發或校際聯盟或與行業對接等方式,積極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所開發的資源要以服務于教學為導向,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滿足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因此在信息資源庫建設上,一要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二要能實現資源共享,以達到交流、互動、融合和提升的目的。另外,資源庫的建設必須吸納行業實體、行業協會和管理部門的參與,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資源庫知識的更新,保障知識動態跟蹤行業,確保教學資源的實用性和先進性。
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動態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教育教學理念、推進制度等各方面入手,尤其是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的信息建設,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來發展。不但要政府和領導重視,需要各級管理者和各部門的通力配合,而且要吸納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同時還要加強信息化隊伍建設和管理,只有這樣增加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
【作者簡介】韋榮領(1966— ),男,壯族,廣西都安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