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要】教材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素材,也是教學工作者多年來智慧的結晶,與新課改理念緊密契合。為實施素質教育,既需要依托教材,又需要用活教材,豐富課堂學習內容和形式,打造精彩又有魅力的語文課堂。本文從補充教材、延伸教材、整合教材這三個方面,探討了小學語文用活教材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用活教材;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認真分析,如何真正地用活教材,以教材為依托,對學生實施全面素質教育,既發揮教材的最大價值,又不局限于教材,拓寬教材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實現高質量的教育教學。這就需要對教材進行認真分析,通過補充、延伸和整合,巧妙用活教材,發揮教材的最大功用,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為素質教育服務。
一、補充教材,引導深入認知
用活教材,需要教師科學指導與恰當介入,對教材進行適當補充,抓住教材中的空白點、質疑點、趣味點、核心點,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發現和體驗文本,更有深度地認知文本,提升教材的使用價值。用活教材,對教材進行恰當補充,可以適當補充文字、圖片,比如課文背景、相關主題下的故事,更多趣味的圖片、視頻等,以此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體驗。
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教材中安排了2幅圖片,分別是說明問題和“叼石子”的解決方法。可能部分學生并不理解烏鴉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為什么“叼石子”能解決問題。為更形象地說明課文內容,教師可以運用實驗的形式,對教材進行補充。拿來小口的類似花瓶的容器,并配置黃豆、水等材料,再運用幽默、趣味的語言,邊講述邊做實驗,學生一目了然,知道了烏鴉富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和過程。或者運用繪圖的方式,添加幾張中間過程和結果的圖片,并配上文字,以此補充說明,從而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對教材的補充,能讓文本更豐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從中收獲知識,領悟道理,學到智慧。圖片、實驗、具體操作等,能更好地讓小學生理解知識。教師可以運用多樣化的教材補充方法,讓學生深入感悟知識,掌握方法,發現智慧。
二、延伸教材,引發感受體驗
語文知識的教學,不應該僅限于教材本身,而應該恰當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廣度,教給學生方法,引導舉一反三,并創新思考與合作互動,從多角度思考教材給予人的啟迪,并發揮教材的最大教育價值。基于教材實施恰當延伸,在教師科學預設、精心創設趣味、豐富的教學情境下,鼓勵學生融入其中感受、體驗與探索,真正實現用活教材目標。
如教學《狐假虎威》《猴子種果樹》寓言故事時,教師收集一些寓言故事視頻,有《蛤蟆的外套》《盲人摸象》《管鮑之交》 《掩耳盜鈴》等,讓學生欣賞和觀看。或以看故事、閱讀故事、聽故事、講故事的形式,師生、生生間分享更多更有趣的故事。交流:故事中的主人公有哪些?故事是如何發展的?說明了什么道理?在精彩的圖片、趣味的文字、生動的語言、夸張的表演、豐富而形象的視頻展示下,加強了學生對故事的體驗,也收獲了生活道理。
通過恰當的“寓言故事”教材延伸,深化學生對寓言的理解,掌握更多知識,吸取更多經驗和教訓。延伸教材,讓教材知識更豐富,學生收獲更多,并獲得真切的感受。要反思教材延伸的恰當性、有效性,科學延伸,對教材進行補充與深化,使得學生增強感受,獲得真切感悟。
三、整合教材,產生震撼力量
語文教材經過教育專家們的精心策劃和編排,設計得已經相對合理,每篇文章之間連接有序,而又相互關聯。經過觀察,蘇教版的編排中第3、5部分是課文集合,課文顯得相對集中,可以將教材中的課文進行恰當整合,劃出小單元框架,以類比、拓展的形式整合教材,激勵學生思考,產生震撼力量。
如整合感恩主題,一年級下冊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奶奶的白發》《陳毅探母》,二年級下冊有《母親的恩情》《沉香救母》《木蘭從軍》等。為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可以將其列為一個專題,圍繞“感恩教育”主題展開教材整合。從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來學習感恩相關的課文,并鼓勵學生表達我們該怎么做。對于二年級下冊的課文,分別從母愛、父愛的特點、偉大性質,感恩的實施方法等角度整合,通過整合教材,讓學生產生共鳴,鼓勵學生抒發最本質的真情。
可以以每學期為單位,搭建主題下教材的整合框架,列出整合課文,在對每篇課文初步教學后,再將其集中起來,分別闡述每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相互聯系。也可以在后續相同主題整合過程中,對前幾冊內容進行回顧與大整合,通過教材整合、主題提煉與深入剖析,打動學生的心靈,產生震撼力量,讓學生感悟偉大、感受奉獻,樂于感恩且學會感恩。
四、結語
用活教材,提升教材的使用質量,依托教材實現高質量的教育,才是精彩而有效的課堂。新課改下,需要踐行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思路,認真把握所用的教學工具——教材,通過合理運用教材,用活教材,讓教材發揮最大的用處,實現科學育人,構建魅力課堂,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春華.活用教材——小學課堂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24).
[2]黃冬梅.小學語文教材創新使用策略探討[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