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柳玉
【摘 要】提問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經常會向學生進行提問,借此來對教學進行推動,讓課堂氣氛得到很好的調節,激發出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使教學活動能夠得到更好的開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提問 切入點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25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提問可能是在正式教學開始前,也可能是在教學進行過程中,還可能是在教學結束后。雖然都是提出的問題,但是提出的時間不同,那么問題所對應的切入點就不同,對小學數學教學起到的作用就不同。因而教師要對課堂提問進行適當的設計,將藝術性的教學理念融入其中,讓提問盡可能推動教學,帶動課堂氣氛,從而使得教師和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讓學生的求知欲在課堂教學中被全面激發出來,令學生能夠更好的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來對問題進行回答,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卻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當教師的問題提出后,學生就要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準備,為問題的回答而進行努力,如果學習過程中有所欠缺的地方,就會通過問題的回答來向教師進行及時的反饋,使得教師能夠及時的對課堂教學的節奏進行調整,根據學生的學習具體情況來對教學思路進行適當的調控,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得到有效的增強。
如何去對教材進行發掘,如何去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適配,如何來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所以教師要能夠巧妙的對問題進行設計,找準恰當的切入點,使得提出的問題更具有實際作用,從而在教學中用問題來對課堂氣氛進行調動,爭取做到“一問驚醒眾學生”。下面我們就結合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經驗,開始對各切入點進行逐一討論。
一、找準題眼,快速切入
“題眼”說白了就是一道題目的點睛之處,即這道題目中最為關鍵的某個部分或詞語,數學問題中這樣的“題眼”是廣泛存在的,這個“題眼”就是整個問題的關鍵,教師只要能夠從“題眼”進行切入,就能夠從根本上弄清這個問題。而且這樣從“題眼”進行切入,需要對教材的整體進行全面把握,其知識覆蓋的面極為廣泛,能夠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借此構建起較為系統的知識結構。
例如,教師在讓學生對圓進行認識時,教師先不進行任何講解,就在黑板上書寫了“圓”這一個字,直接明了的告訴學生:“今天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是圓”。然后就開始讓學生回答,要對圓進行全面的認識,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有的學生回答:“從圓的面積計算來進行認識”,有的學生回答:“從圓的周長來對圓進行認識”,有的學生回答:“從圓的基本定義開始認識”,還有的學生回答:“從圓的周長及半徑來進行認識”。學生提出的這些學習方向都對,但是不算完全,此時教師并不去對學生的不足進行補充,而是借由學生對將要學習內容的理解來對問題進行設計,這時就讓學生自行去閱讀教材,然后來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和圓相關的問題,這樣就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出了學生的自學,從而讓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此時教師僅予以必要的引導即可,從而讓學生又自己所提出的問題來對教學進行切入,從而使這堂課的“題眼”能夠被展示在大家的面前,讓學生能夠迅速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之中,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較為全面的廣泛吸收,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提高了有利的條件。
二、把握重點,巧妙切入
小學數學教材的教學重點是整個教學的關鍵,學生只有處理好重點知識的相關問題,才能夠讓學生的認知矛盾消弭在產生之前。教師要對小學數學的知識結構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從其知識結構的基本特點出發,來對將要提出的問題進行對應的設計,讓提問的教學啟發點能同教學的重點、難點相呼應。這樣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過后,問題可以直接指向于學生學習中的重點,并將重點進行了必要的突出,使得學生能夠將更多的學習注意力集中在教學重點之上。同時,教師還要嘗試著在提問中將難點問題予以適當的分散,避免小學數學教學的進度受到影響。
比如,教師在讓學生進行100以內的讀寫時,可以適當的引入我們古老的計算工具——算盤,讓學生在算盤上用算珠表示數字10,借此來完成借助工具來進行教學反饋的第一步,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撥動算盤珠。教師可以發現一個較為有趣的現象,就是有的學生在個位數的那個位置撥了十顆算盤珠,有的學生卻只在十位撥了一顆,他們的做法有的是對的,而另一部分就是錯的。然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了解到原來我們現在所學的數學要逢十進位,因此不可在個位數上用10顆算珠來表示數字10,而是要在十位數上用一顆算珠來表示數字10,從而延伸出對應的疑問,問“學生為何不能將10撥在個位,為什么十位要進一顆珠子上去?”在問題的引導下,問題的重點得到了全面的突出,學生也順便確定了學習的正確方向。
三、新舊銜接,順利切入
說起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問題切入,但是由于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因而知識結構極為嚴謹,并同時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從而在教學中用相近的問題及相似的思維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順利的找到新舊知識溝通過程中的不同。小學數學教師在找到這些不同后,要能夠對新舊知識均展開研究,從而找到二者之間的銜接之處來進行切入,從而引出知識的增長點,借此來使教學提問的效果得到極為有效的提升,讓學生的思路得以開放,想象力變得更為豐富,從而讓知識能夠源源不斷的地從教材向學生進行流動,使得教學的效果得到極為有效的增強。
如,教師在讓學生進行乘法表口訣背誦的時候,先是從1的口訣開始,最后背到9的口訣結束,然后讓教師向學生提出極為關鍵的知識銜接問題,從而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完成對乘法口訣的認知,進而讓學生能夠根據乘法口訣的普遍規律來對后續的乘法口訣進行推導,從而完成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能夠搞清楚乘法口訣的基本來源。這樣學生就能夠順利地將知識點予以合理延伸,從而延伸、催生、派生出更多的知識來,使得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對整體教學進行優化。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使教學變得更為高效,就要想盡各種辦法來向學生進行提問,找準問題的相關切入點,從多種角度來對問題進行切入,借此來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變得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