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格爾頓的意識形態理論是在綜合前人對意識形態理解的基礎上,從不同層面上對意識形態進行不斷的深化,伊格爾頓始終立足于馬克思唯物主義基本立場,通過對意識形態“虛假性”特點的雙面解讀,注重意識形態的實踐功用意義,探尋未來理想的社會實踐道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關鍵詞:意識形態;虛假性;政治功用
特里.伊格爾頓是英國當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英國《衛報》曾報道其在文化批評領域是最有成績的哲學家。作為一名文學評論家,伊格爾頓將文化看作是整個社會的活生生的生存方式,而在這里文化批判的核心就是意識形態的批判。意識形態作為文化的內核,對其進行分析和把握是十分必要的,這有利于我們真正的深入了解伊格爾頓的文學批判思想。
一、意識形態的概念
意識形態作為一個開放性的詞匯,自從其出現以來就從未有過明確統一的定義,意識形態本身是一個極難把握的概念。意識形態一詞,最早是由法國人特拉西提出來的,他所想要表達的意識形態就是科學的觀念,在這里特拉西通過意識形態試圖建立起關于人類認識的科學性的理論,這種思想在當時極具現實和實踐意義。之后意識形態的概念又多經轉折,到了馬克思這里,給了意識形態一個全面的解釋。馬克思提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的上層建筑,思想的上層建筑就是意識形態,它主要由法律、政治、宗教思想等內容組成。伊格爾頓作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其意識形態思想立足于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基礎上,并從葛蘭西、阿爾都塞等哲學家們的意識形態理論思想中吸取合理成分,構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意識形態理論。
二、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理論的來源
伊格爾頓的意識形態理論通過整理馬克思關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關系的基礎上,立足于馬克思“虛假意識形態”的內容,并結合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意識形態的進一步解析,逐漸明確了自己的意識形態理論。
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作為思想上層建筑,具有典型的階級利益性,是某一個特定的社會集團維護自己利益的一種不自覺的社會反映。在階級社會里,意識形態被作為社會統治的工具進行實踐運用。經濟基礎決定意識形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意識形態僅僅是被意識到了存在,是對存在的反映。意識形態在這種經濟基礎的決定下,變成了一種異化的社會力量,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虛幻的反映,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為社會統治階級服務,這就決定了意識形態具有典型的“虛假性”。阿爾都塞也認為意識形態不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真實的描述,而是一種展現我與世界的關系的一種系統,他不是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而是一種對人的思想的描述和控制,社會中的人卻逐漸的在統治階級的控制下,不能感到這是一種虛幻的表象,人們沉醉于統治階級意識形態所帶給我們的安全感,順從社會統治階級的統治。葛蘭西明確提出“文化領導權”,也就是意識形態領導權,政治國家通常被看作通過暴力完成統治的國家,市民社會被看作具有政治性活動的組織,這部分人被統治階級用作構建社會的意識形態理論,因此所謂社會的統治權就是通過掌握控制社會市民階層的意識形態完成,意識形態在這里與政治權利緊密聯系在一起,起到了鞏固階級統治的目的。
因此,伊格爾頓是承認意識形態的“虛假性”的特點的,他認為意識形態不僅僅是一種對社會的單純的放映,而是能夠把個體分別束縛在自身的社會只能上,并逐漸的阻礙人們真正的去理解整個社會的完整構成,無法形成完全自由的社會意識形態。但伊格爾頓并沒有沉浸在意識形態的“虛假性”中而停步不前,他同時指出,意識形態不僅僅只有虛假性,也蘊含著真實性,意識形態與社會權利結構是緊密關聯的,這種虛假性恰恰也體現了意識形態與社會階級權利的聯系,統治階級通過意識形態實施統治,這體現了意識形態的功能性。
三、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理論的內容
伊格爾頓作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遵從物質生產方式對社會關系的決定作用,以及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原則,認識到意識形態的社會政治屬性,與社會階級的緊密聯系,始終堅持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伊格爾頓對意識形態獨創性在于,伊格爾頓并不是想簡單的給意識形態下一個統一規定性的定義,而是試圖建構成一個文本語言符號系統。總的來說,伊格爾頓看來意識形態具有幾層概念。首先,意識形態是一個物質性的生產過程,是在社會存在的前提下,在經濟基礎的作用下構建的一個包含文化、觀念、價值等思想的觀念,在這層意義上意識形態基本等同于“文化”。其次,意識形態是代表某一社會階級的意識觀念,是他們思想現狀的一種反應,這是一種集體性的觀念與思維,有助于在不同階級發生意識沖突時,維護自身的實際利益,具有典型的“行動取向性”。最后,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用來為維護自身統治,以虛假的方式扭曲社會存在,是不真實、欺騙性的觀念。這樣,伊格爾頓不是簡單的下了一個意識形態的定義,而是看到了意識形態的多義性與復雜性,在立足于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闡釋了自己對意識形態的獨特理解。伊格爾頓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獨創性理解主要來自于他對意識形態的政治功能的看重,在政治功能的層面上,對意識形態的把握應該更看重目的性。意識形態的功用性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所謂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就是在說意識形態這種思想上的上層建筑對社會現實的反作用是巨大的。意識形態的概念里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階級性,它的發展與社會權利結構密切關聯,這種政治功能一方面體現了意識形態的“虛假性”,是一種對現實的階級矛盾的掩蓋和欺騙,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充分的體現了意識形態的社會作用,意識形態能對社會存在起到方向性的引導作用。
因此,伊格爾頓將意識形態的“虛假性”進行了雙重分析,從政治功用性的角度對意識形態概念進行界定,充分的發揮了意識形態的文化批判功能。
參考文獻:
[1][英]特里·伊格爾頓著,《后現代主義的幻象》,華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2][英]特里·伊格爾頓著,《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馬海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3][英]特里·伊格爾頓著,《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文寶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簡介:孔婷(1992-),女,漢族,黑龍江省穆棱市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化哲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項目編號:YJSCX2016-039HL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