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瓊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并且正在由 “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與之相對應的是國人創新意識的增強。新的時代環境對創造力的需求很大,小學美術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環,也應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方法;創造力;開放式課堂
美術屬于藝術的范疇,并且具有人文性質,將美術納入小學教學課程,體現了國家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視。小學美術雖然是基礎性教育,但是學生將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積累美術基礎知識,培養美術興趣愛好,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夯實“地基”。小學美術新課標指出,美術對于提高和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獨特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是要重視小學美術課程,其次,要根據不同的時代需求和環境變化,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作出創新性改革,逐步改變課程單一化和綜合性不強的弊病,改變過分強調美術知識、技藝的背誦和掌握的理念。
將美術教育課程納入小學教育,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在這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教師和教育專家們對小學美術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以及課程設計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小學美術課堂變得越來越豐富,課程設計越來越有層次,有水平。但是,在教學方法上還是具有明顯的滯后性,這種滯后性是部分滯后,或者說是隱性滯后,也就是說,在小學美術教育呈現總體進步的情況下,一些看似合理的部分還有待改革,例如,具體教學中對地方性因素考慮不夠,對學生創造力培養乏力,以及“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沒有完全得到貫徹,等等。創新是發展的動力,而創新就來自人的創造力,這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重要特征,是人類得以持續發展的保障。就個人而言,創造力是一個人的價值核心,有創造力的人在當今的時代才能具有競爭力,才能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反之,一個沒有創造力的人,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環境里生存。基于創造力的重要性,筆者擬就小學美術的教學方法做一些簡單的探討。
第一,開放式課堂模式與地方特色相結合。開放式教學理論是西方的教學理論,它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建構主義理論和認知發展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知識學習是有一個建構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相較于傳統教育理念來說,該理論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弱化了老師的作用,當然,老師也不可能是旁觀者,而是由原來的主導者轉變為提供幫助的 “幫手”,學習以學生為中心,老師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回歸教育的本旨,牽一發而動全身,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又引出了后來的情境教學理論,開放式課堂教學要求打破常規,變呆板枯燥的課堂為多樣靈活的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而又具有自主選擇性和主動參與性,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使學生處在一種情景化的空間,在互動中掌握知識,開發創造力。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沒有成規,強調主體參與的特點,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的參與和探索,又是開啟創造力的鑰匙。例如人教版小學美術課本中的《兒歌變畫》一課,這是與開放式課堂理論想適應的教學范例,只有兒歌或者歌詞,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自己的想象作畫,同樣一首兒歌,每個人的畫出來的畫面卻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創造力。
既然強調開放式課堂,那為什么又強調地方特色呢?俗話說“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環境的人不同,文化也不同,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中國人,這種差異性在教學中也不應被忽視,這是教學方法創新的關鍵,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應該基于地域和民族特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地方元素的融入,能夠更直觀,更貼切地領會美術的魅力,熟悉的地方元素的親近感更利于學生的創造力的發揮,陌生化的元素理解起來可能都有難度,當然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開發。例如,一個在北京出生長大的漢族孩子,是很難創造出符合福建客家族文化特點的美術作品的,即使他在電視上見過客家族的某些場景或物品,能夠勉強完成作業,但本質上他的創造力是受到了限制的;相反,福建客家族聚居的地方,小學美術教育較多地融入民族和地方元素的話,學生更易于進入課堂語境,以民族元素為主的繪畫作業更能讓他們的想象力“展翅高飛”。小學美術教育是學生美育教育的初始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但技藝和見聞卻很少,所以,基于創造力培養的小學美術教育,應該更多的考慮地方特色,以更為貼切的內容來引導學生創造力的開發。
第二,積極課堂評價與教師角色轉換。開放式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提供了可行性,學生在課堂上所受到的身體和心理上的束縛大為減少,豐富的教學內容,靈活的教學方式都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那么,這就需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課堂評價標準,這里所指的評價標準并非針對老師,而是針對學生,是以學生和作品為中心的評價標準。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學生技藝的運用,基于創造力的小學美術教育應該更看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冒險力、挑戰力、好奇力、變通力以及獨創力,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應該突出想象力、獨創力的考察,而非技藝運用的嫻熟與否。技藝運用的嫻熟,可能只是模仿能力突出,而具有想象力和獨創力的作品,是創造力的最好展示。小學教育階段,不應該以成人化的標準來進行評價,這會把學生困在條條框框里面,缺乏冒險精神和創造欲望。老師是課堂評價標準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因此,新的教學方式和課堂評估標準要求教師角色實現從“仲裁者”到“觀眾”的轉變,對學生的作品,不能一刀切的評價為“好”和“壞”,也不能過于專業化的分析技巧運用的優劣,而是以欣賞的眼光去發現每件作品的優點,對其創造性的部分予以鼓勵。當然,還要有適當的引導,在贊賞其優點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以免因毫無參照而誤入歧途。
小學美術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專業教育的一部分,那些眾多的美術技巧不應該成為束縛孩子想象力的枷鎖,對小學美術教育方式的探索,應該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全面發展上來,對于小學美術這一學科而言,其自身藝術性的特點又要求我們充分發揮其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功能。培養出沒有創造力的學生是一種失敗,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