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蘭
摘要:創新意識是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心理傾向,是一種求新、求異、求變的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學生形成創新素質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具有明顯的優勢。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二是鼓勵大膽猜測,培養求異思維;三是發展個性品質,培養創造精神。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意識;培養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數學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們要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習的創新意識,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
問題是創造之源,疑問是創造之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從學生的問題意識開始。現代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該過程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要達到這一點,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或新舊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構成學生認識活動的內部矛盾,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活躍的能動狀態,進而喚醒學習者強烈的問題意識,產生學習需要,激發求知欲望,使之成為促使學生建構良好認識結構的推動力。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教師首先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教師在學生任意說出一個自然數以后立即判定能否被3整除,并當場一一驗證……這樣一來激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的好奇心,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隨后教師利用一個數位表和3根細棒,自己探索能被3整除的自然數的特征。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得出了能被3整除的自然數的特征。所以學生有了問題,才會去探索,只有主動探索才會有創造,只有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進程中,才會發生創造思維的火花。
二、鼓勵大膽猜測,培養求異思維
一個科學家發現知識和成果的過程基本上是一個憑借直覺提出各種猜測進行實踐驗證,提示知識規律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測,發表不同觀點和獨立見解,允許標新立異,異想天開。使學生不僅獲取數學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對于下面應用題:“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3小時跑了全程的,問跑完其余的還需要多少小時?”學生一般都能順著題情,作出:路程÷速度=時間的解答,即:(1-4/5)÷(4/5÷3)=3/4(小時)教師誘導性提問:還有其他解法嗎?學生:有。用:1÷(4/5÷3)-3=3/4(小時)。
這時候,課堂非常活躍,學生紛紛舉手,要求發言,有的說:“還可以用一法解。即:3÷4/5×(5-4)或3÷4×5-3。”
還有的同學說:“我可以用倍比法求:3×[(5-4)÷4]。”
還有的說:“我可以用比例方法解答,設跑完其余路程需X小時。依題意得:4/5:3=(1-4/5):X。”
三、發展個性品質,培養創造精神
學生創造性思維過程實際上是個性的體現過程。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學生健康學習的保障,是學生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切教學活動,要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作用,充分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進步,增加成功機會,建立自信心;對權威論斷敢于質疑,培養學生的獨立性;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以及同學間爭論的方法,代替傳統的講授法,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樂于交流和合作。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使他們學會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本領,這樣即優化課堂教學,又促進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畢潔光;柳芳;王鐵民;徐錦培.建國50周年中國教育改革巡禮[M].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論文選下2;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12.
[2]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N]昭通日報, 2015.03.25.
[3]林紅.小學英語課堂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復印報刊資料(小學各科教與學), 2002,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