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情境教學法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應用,提出運用故事、圖片、音樂等情境導入,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運用案例再現社會生活情境進行有效教學,實施角色扮演的情境活動教學模式,巧用多媒體手段再現情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牢固掌握有關知識,提高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職業道德與法律 情境教學法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94-02
情境教學法主要通過案例、角色模擬、多媒體、音樂等多種手段,將社會生活中的人或事包裝成融視、聽、說、做于一體的場景,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使教學走進生活,走進社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在學中,學在樂中”。
縣域農村中職學校擔負著為地方培養經濟發展所需的綜合素質較高的職業技能型人才。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中職學生必修德育課程,是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課程。本文根據農村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探索運用情境教學法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的實效性。
一、運用故事、圖片、音樂等情境導入,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堂教學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環節。”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可靈活采取不同的情境導入方法。如利用視頻、音樂、案例、游戲、圖片等導入。新穎、趣味性的導入,可以創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避免誤入犯罪歧途”這一課時,用一首經典的“囚歌”《鐵窗淚》導入新課,并讓學生思考:《鐵窗淚》的歌唱者因流氓罪而入獄四年,出獄后就翻唱了這首歌,他唱出了自己以及其他囚犯痛苦、悔恨的淚水,聽過后我們有什么感悟?音樂表演渲染的情境震撼了學生,引起他們強烈的感情共鳴,明白懂法、守法、避免誤入犯罪歧途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學“感受道德之美”時,展示最美洗腳妹劉麗、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的圖片和簡單事跡,并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他們是中國“最美的人”,他們的“美”在哪里?問題一提出,就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紛紛表達自己個人看法。然后,教師導入正題:他們的“美”是心靈之美,是道德之美。精彩的導入創設的教學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從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寓教于樂的效果明顯。
二、運用案例再現社會生活情境進行有效教學
美國“公共教育之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該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這句話說明了教育不能離開現實生活。案例教學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選擇社會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有教育意義的人和事為典型性案例,借助多媒體工具,將社會生活情境以視頻、圖文等方式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和感悟。運用案例法進行教學,貼近社會生活,直觀表現力強,使教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性,是進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學生在案例中感悟遵守道德規范和懂得遵紀守法的重要性,有利于他們提高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提高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例如,在教學“提升道德境界”這一內容時,利用多媒體展現 2015 年 3 月在武漢發生的“一人拋物,全樓買單”視頻案例。并讓學生進行積極的探討:當下社會“高空拋物”屢屢發生,請從道德角度來分析發生這些事件的原因是什么。經過討論分析學生明白了“高空中拋物”源于公民道德素養低下,缺乏基本的公德心。學生通過觀看直觀性的視頻案例,仿若在事發現場,容易加深學生對提高道德素養重要性的認識。又如,在教學“避免誤入犯罪歧途”時,選用發生在本校的一則案例:“2014 年 3 月,我校電子商務專業 2 班學生陸某因在課堂上與同學李某發生口角。課后,陸某用水果刀捅向李某,導致李某重傷,送往醫院后不治身亡。”由于案例中的事件發生在身邊,極富有震憾的教育意義,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實施角色扮演的情境活動教學模式
美國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分析給我聽,我可能記住;如果讓我參與,我就會真正理解。”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教學內容所涉及的未來要面向的工作生活場景,并在輕松愉快的角色扮演中體驗、思考、理解、掌握知識,培養職業崗位能力。例如,在學前教育專業進行“展示職業風采”教學中,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分別扮演園長、幼師、幼兒、家長,開展每天早上迎接幼兒、向園長匯報工作、與家長互動訪等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動體驗學前教育專業職業崗位禮儀的基本要求,感悟幼師行業職業禮儀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未來職業的崗位能力。而在汽修專業教學“展示職業風采”時,讓學生分別扮演 4S 店的前臺招待員、客戶,開展前臺服務活動,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情境活動中掌握知識,提高了學習的動力。
四、巧用多媒體手段,再現情境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許多中職學校的教學設施得到了改善,多媒體技術逐漸應用于日常教學中。多媒體為中職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一個融圖、文、聲、像為一體的豐富多彩、鮮明靈活的平臺,可再現社會生活場景,直觀形象,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性知識,使整個課堂教學在寬松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由厭學變為樂學。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巧用多媒體展示具有時效性、典型性、感染性的視頻、案例、故事、歌曲、圖片等,這樣在視覺、聽覺雙重沖擊下,再由師生共同討論、分析、感悟畫面呈現的情境內涵,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并理解掌握知識,實現教學實效性。例如,在教學“展示職業風采”時,播放知名商務禮儀專家靳瀾的“商務形象禮儀”視頻。通過視頻畫面中靳瀾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的講解及演示,學生輕而易舉地就掌握了相關職業形象的知識。又如,在教學“維護程序正義,依法維護權益”時,播放“馬某殺人案庭審現場”的視頻,使學生直觀清楚地看到庭審過程,將枯燥抽象的法律知識化為直觀形象的知識,讓學生輕松了解訴訟程序,樹立程序正義的理念,感受法律的權威,同時又感悟到健康心態的培養及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當然,教師還可以通過故事、游戲等為學生創設情境教學。運用情境教學法,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實效性,教師必須做到“三備”,即備教材、備學生、備素材。備教材時要求“二備”,既備教材又備學生,了解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重難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所在專業的特點,并根據這些進行教材內容的整合,確保教學內容的實效性,有的放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職業崗位能力。備素材要拓寬渠道,一是來源于教材、教參中的,這些素材具有權威性,對學生有較強的感悟、啟示作用;二是來源于網絡、新聞、報刊等,這些素材最大特點是具有實效性,有更強的教育感染力。使用素材時,要注意素材的篩選,選擇精而有用的,切忌過多、雜。合理使用素材,使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變得更加趣味性、實效性。
總之,教師應依據中職生的實際,創設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主動性,達到“樂學”,提高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徐 蔚.情景教學法在實習就業指導課的應用與探索[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2012(12)
[2]劉悅寧.案例教學法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中的應用[J].福建建材,2013(4)
[3]謝滿桃.學前教育專業在《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教學探索[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6(5)
[4]陳有東.關于中職德育課情境教學的思考[J].廣西教育(C版),2010(8)
[5]王敘林.愉快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0(6)
【作者簡介】邱紹偉(1972— ),男,廣西昭平人,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主任,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德育教育等。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