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坤
摘 要:語文課堂上出現的不符合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精神、不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的現象從未間斷,這些問題都是出現在一線老師身上,也是一線教師不重視初中生語文素養尤其是語文學科素養的表現。一個優秀的教師的決定因素之一就是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素養,然而在語文教學能力以及學科核心素養上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標準,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隨著教育的發展,為教師教學能力和素養構建了一個框架,豐富的專業知識、出色的教學水平和豐富的經驗、扎實的科研水準等都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前提條件
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上,依然會有部分一線初中語文老師不遵循語文教學規律,不踐行新課改基本理念等現象,這就是不重視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表現。通過深入分析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踐行的基本理念來探究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對語文核心素養理念的理解
素養可理解為某個體在原有的基礎上在后天教育培養過程中獲得的一種能力和修養,核心素養在學生身上指的便是具備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須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的核心素養可分解為四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語言表達能力;二是邏輯思維能力;三是審美情趣;四是傳統文化修養。語文是課程體系的一部分,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為基礎,規劃語文教學目標,同時承擔著教育規劃課程總體目標的一部分。
學科素養是學生在學科中所獲得的相關素質和修養,它包含學科的思想方法、思維能力以及對學科的感情等。因此,在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還需要我們融入學科意識。初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應該達到的綜合能力。語文是一門學習我國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它包括語言的構建應用、思維發展、鑒賞能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語文學科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在語言構建上有著明顯的學科特點。
雖然在思維發展、語言鑒賞以及傳統文化理解的角度上,語文并不是獨有的,如數學、美術、音樂等學科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但語文學科依然有著自己獨特的學科特色。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給學生帶來的最直接的體驗就是對語言的表達,通過挖掘文本展開豐富的想象,加深對課文中文學形象的感受和理解,然后用有理有據、邏輯清晰的語言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巨大的發展和提升。語文學科保留著其他學科無法達到的獨特的文化理解與傳承作用,這是在日積月累中慢慢滲透的。學生在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提升了理解鑒賞以及接納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由此可見,初中語文的核心素養并不是單一的知識技能。初中語文的學習具有階段性、持久性、綜合性等特點。
二、培養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前提條件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比較模糊的概念,我們不是要把這個問題直接拿到課堂上去,而是要通過給學生呈現一個個知識點以及每一個具體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思考的過程中慢慢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從小的方面做起,見微知著,使得語文課堂生成的每一個小問題都包含核心素養。
初中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學科基礎知識教學,也包括其他內容。例如,語文知識的創立來源、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變化以及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等。然而受到應試教育的約束,一線語文老師更偏向于基礎知識的教授,對于“考試范圍之外”即試卷上并不會考的一些本源知識不重視。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上浪費精力。實際上,考試內容依然承載著文化理解、審美鑒賞以及創造傳承等核心素養的因素。中學生不僅應該掌握那些考試大綱上的顯性語文知識,也要更深入地領會了解和掌握那些學習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容。只有這樣初中生才是透過語文知識學習的表面看到語文學科的獨特含義,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提升對文化知識的運用能力,促進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有很多,例如語感的培養,實際生活中的識字、寫作以及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發散思維,提高審美情趣,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雖然語文課本上不是每一篇課文都會全部包含這些學科素養因素,但可以通過分類,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文字所表達的精神,借助語文課文內容發散思維,這些都是屬于語文學科素養的。
在過去甚至現在依然存在一些一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多偏向于教會學生哪些知識點,運用哪些做題技能,在應試教育大環境的約束下,忽略了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初中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如何給學生提供最有用的東西,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瑤瑤.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學語文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案例談[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6(5):39-41.
[2]安海霞.讓課程改革真實地發生: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探索[J].中國民族教育,2016(Z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