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煉 張姣
摘 要 “項目驅動”法是一種較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根據課程性質及要求進行了實際應用,并在眾多課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本文針對理論知識較多,同時更新較快的《藥事管理與法規》課程進行“項目驅動”法的運用和研究,并對其教學過程進行了探索,以求發現規律、改進教學、提高質量。
關鍵詞 項目驅動 教育教學 規律
“藥事管理與法規”是我校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是藥學與社會科學熔融的一門邊緣學科,也是執業藥師等行業入門必考科目。它涉及到藥品生產、經營、流通、管理等方面的規范化管理。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讓學生掌握藥學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
“藥事管理與法規”這門課程由于知識點較多,內容枯燥,加之傳統教學局限,導致教學效果降低。目前,我國諸多學者對本課程進行了不同教學策略的嘗試,如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PBL模式等多種教學策略。因此,在吸取前人教學改革的經驗后,結合“藥事管理與法規”課程的特點,選擇了“項目驅動”法進行教學過程的改革和嘗試。
1方法介紹
“項目驅動”法的理論源自20世紀80年代瑞士心理學家J.Piaget的構建注意理論。
它闡述了學生在充分利用學習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和學習伙伴等的幫助與協作,主動探索、發現和構建知識的意義。“項目驅動”法與傳統教授方法不同之處在于:激發學生創造潛能、探索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2方法運用
90后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是基礎知識相對較薄弱;喜歡動手去做;性格活躍,思維開闊,忍受力較弱,毅力不夠;缺乏耐心。筆者根據“藥事管理與法規”課程特點,將本書所講內容總體分為3個模塊,10個項目,并在每個項目下面設計了多個任務。具體如下:
在項目實施前的課程準備:學生分組→資料調研→法規條款→崗位要求→現場調研。
3作用及建議
3.1滿足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驅動教學需要
“項目驅動”法中項目的分配與任務的銜接,來源于工作過程中藥學實踐。學生通過參與項目——接受任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根據藥事管理與法規的基本知識,正確處理實踐問題。在與學生的交流與調查中,最后確定的評價分配是其他團隊負責人評價占30%,本隊負責人評價占30%,教師評價占40%。有71.3%同學認為可以,28.7%同學認為有必要。
3.2知識與實踐結合,提高學習效果
“項目驅動”法把課程內容以項目方式展開,以多個任務分配給學生,教師在旁邊關注,并隨時提供幫助。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把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遇到困難時,學生具有畏難情緒,甚至學生當中不免存在抵制情緒。在師生相互交流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能動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發現問題及時了解,并進行適當引導。讓抽象的知識變成了印象深刻、通俗易懂的實踐術語,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3.3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
在“項目驅動”法實施過程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要尊重每位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發揮個人所長。在組織與設計時,可部分參考學生建議,發揮學生自我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潛能。
綜上所述,“項目驅動”法在“藥事管理與法規”課程的教學中能夠充分理解相關管理規定,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90后學生特點,“項目驅動”法幫助學生在具備藥學基本專業技能的同時,關注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和職業動態,增強規范意識、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培養嚴謹的工作態度,為以后從事藥品相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祁秀玲,陳俊榮,李鵬等.案例教學法在藥事管理與法規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2.9(9):144-145.
[2] 廖鵬,劉林德,吳漫曄,等.項目驅動教學法在藥事管理與法規中的應用和探索[J].中國藥事,2015,29(1):16-17.
[3] 邱海龍,李進,孔慶新.高職院校“藥事管理與法規”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導刊,2016,31(11)123-124.
[4] 張菊香.項目驅動教學法在項目管理課程中的應用[J].項目管理技術,2015,13(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