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明+苗志鋒
摘 要:《Lamp網站規劃與開發》課程主要講授如何使用PHP語言開發Web應用,PHP技術系列課程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整個教學計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是衡量該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該文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分析了高職計算機專業編程類課程在教與學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高職計算機專業編程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對策,重點探討了如何利用企業資源提高課程質量,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校企合作 高職計算機專業 編程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c)-0233-02
1 高職計算機專業編程類課程存在的問題
目前已有超過2 200萬個網站、450萬程序開發人員在使用PHP語言,是最受歡迎的Web開發語言之一;全球知名的互聯網公司Google、新浪、百度、騰訊、TOM、YouTube等均是PHP技術的經典應用,國內企業對于PHP技術人才需求缺口比較大,從2012年起該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培養方向逐步轉向以培養PHP開發人員為主,《Lamp網站規劃與開發》課程主要講授如何使用PHP語言開發Web應用,PHP技術系列課程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整個教學計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是衡量該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高職計算機專業編程類課程存在的問題分為教和學的問題。
1.1 教師缺乏實際項目實踐能力
高職計算機類教師大部分來源于高校本科、研究生畢業生,是從學校到學校,缺少實際項目開發經歷及一定的研發能力,盡管全國職業院校都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加強了“雙師”隊伍建設,建立建全了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要求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有2個月到企業實踐;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師系列高等職業學校副教授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文件中,要求專業課教師必須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或生產性實訓基地參加工作實踐(如掛職、實踐鍛煉、技術指導、社會調查等),累計達到6個月以上等等,這些措施與要求都使得教師實踐能力有所提升,但是離真正的雙師標準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
1.2 實踐性教學環節薄弱
計算機專業編程類的課程體系一般分為職業素質文化課、綜合學科課、項目化課程和綜合實訓課程和畢業設計。項目化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單項職業技能水平,主要涉及軟件開發語言、數據庫設計與實現、網頁設計與制作等方面,為后期的綜合項目實訓做準備。綜合實訓課程是培養職業綜合能力的關鍵課程,作用是將學生前期在項目化課程中已掌握的單項職業技能進行整合,提升學生綜合運用各種技術處理實際開發的能力。由于一些院校實施了2+1的教學改革或者缺乏真正能指導綜合實訓的雙師型師資,往往出現了第三年的綜合實訓課程、畢業設計環節沒有很好實施,造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不強,就業信心不強,就業專業對口率不高的結果。
1.3 學生因素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學生一般高考分數不高,英語和邏輯思維能力弱,大大影響了他們學習編程類課程的信心,經常出現學生看見代碼就頭疼,對編程類課程不感興趣的現象,還有成才率比較低,畢業后能真正做項目做開發的同學比較少。
2 計算機專業編程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對策
2.1 加強校企合作,創新培養模式
教育部教職成[2011]12號文件《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到:“要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崗位對接;推進‘雙證書制度,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和實踐性特點決定了校企合作是體現高職特色的重要載體。”
2015年以來,該院信息工程系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建成了以產品研發與技術服務中心為基礎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學院與廣州多迪網絡、南寧悟空信息技術、廣西南寧環球國旅集團等創新中小微企業合作,學院提供基本教學條件,引進企業技術組到校內,創辦校企工作室。校企工作室實行IT人才師徒制方式培養。學生團隊在校企導師指導下,通過課程置換、跟崗實習、帶薪實習等方式參與企業真實項目。工作室的運作,使學生能直觀了解到企業真實項目的具體要求和開發流程,提高了同學們的興趣,增強了同學們的就業信心。許多同學長期奮戰在校企工作室,通過帶薪實習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成功入職互聯網企業,有力地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校企工作室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對培養高職生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成效要明顯高于傳統的獨立課程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專業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與知識結構的調整,使教師能真正勝任不斷更新的計算機教學工作;使專業教學與社會接軌,了解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學生在實踐中學,教師在實踐中教。實行項目與教學相結合等形式,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就業意識,并且能夠增強教師責任感,從而培養出順應時代要求的互聯網人才。
2.2 采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學效果
傳統的編程類課程課堂,信息量大,代碼變化快,操作多,如果僅僅是教師示范—學生跟著練,經常出現學生記不住代碼,或者學生純粹跟著敲代碼不理解代碼作用等,教學效果不理想。
在“互聯網+”時代,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移動學習和固定學習、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將逐步實現,特別在計算機類課程上,大量的在線視頻學習網站、幕課網站、微課網站的出現,計算機專業類教學迎來了信息技術的新的挑戰。
(1)在線代碼云托管平臺的使用。
對于學習編程的同學們,寫代碼是每日學習的主要內容,因此打造一個好的代碼環境是改善學習體驗的重要環節,然而大量課堂綜合項目代碼、協同開發眾多參與人員、繁復的代碼版本都為代碼管理帶來不少麻煩。在線代碼云托管平臺是指提供在互聯網環境內提供代碼托管,運行空間,質量控制,項目管理,團隊協作開發管理功能,包含了社交元素,為開發者提供技術討論和協作平臺。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使用開源中國的碼云進行課堂代碼、學生作業、實訓綜合項目協同開發的管理,方便了同學們的復習老師的課堂代碼,管理自己編寫的代碼,并且大部份代碼云托管平臺中提供非常多的開源項目代碼,可供同學們學習下載參考。
(2)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
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實現教學互動平臺、學校管理平臺實現教學互動功能、資源共享功能、移動學習功能、教學門戶的建設,達到教師能夠進行課程建設、教學監控、資源共享、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目的,并實現所有數據的整合。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使用超星的泛雅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輕松創建課程,可以利用超星公司豐富的數字資源制作課件、學習視頻,可以利用移動端進行課堂互動,隨機抽取學生回答問題,課堂小測試、點名簽到等,可以進行課后的答疑和討論,可以使用課前學習+課堂表現+課堂測試+期末考試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等,大大地改善了課堂教學效果。
3 結語
該院通過與該地中小型互聯網企業創建以產品研發與技術服務中心為基礎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成立校企工作室,并創新實行IT人才師徒制方式培養,利用“互聯網+”教育新技術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有力地提高了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 時妍妍,翟明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學改革研究[J].交通職業教育,2015(3):7-8.
[2] 顧曉莉,徐艷,王丹.校企合作理念下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16(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