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逐漸完善的當下,民族法制教育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法治邊疆、邊疆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較全國部分地區相對的滯后,呈現中東部地區發展較好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停滯不前被一些民族分裂分子而利用,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以及發展。文章從少數民族地區的法治教育特殊性出發,探討少數民族地區法制教育出現的問題、原因及對策。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 法制教育 民族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相同的發源但因自然因素而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團結和少數民族地區穩定是保障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基礎。民族地區的法治教育是全國普法工作大政方針的重要組成。因為民族、地域、經濟、宗教、文化等多種因素,邊疆民族地區自古以來都是敵中國反分裂、反滲透的第一線。這在客觀上決定了加強民族地區法治教育工作重要性。在長時間的民族工作中,我們發現把握好以下兩個關系是極其重要的:一是正確的發展民族地區經濟與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穩定的關系,圍繞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經濟發展,必須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沒有國家的完整統一就沒有民族的完成和傳承。二是運用國家力量從政策、經濟、文化上因地制宜的進行普法活動與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相結合,要善于正確理解宗教的教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民族文化中相契合的部分,進而使得民族法治教育更上一個臺階。
一、民族地區法制教育在中國的重要研究專題
(一)對法治教育基本問題的論述
在樹立現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前提下,確保民族地區的法治宣傳教育做到實處。要黨中央的領導中心、服務國家安定統一的大局,讓全國普法教育充分融入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去,是普法教育工作的關鍵。對全社會而言,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是保障少數民族群眾和全國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礎保障。因此,我們要把維護國家完整而統一、反對抵制國內外反民族分裂勢力和社會社會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作為民族法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主動出擊,不能以逸待勞,《關于進一步彰顯法治力量全力促進社會穩定的通知》《關于開展嚴打暴恐專項整治活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通知》等6個文件,對于民族地區社會穩定人人安居樂業來說是必要的。法治教育活動多種多樣,宣傳冊的印發、律師大講堂、宗教學者教義解讀課堂、服刑悔悟人員宣講活動等。這些積極有效的活動實踐了法律問題咨詢、正確宗教價值觀、以及用情化人等多種宣講形式,引導各族群眾認清暴力恐怖犯罪的本質與危害,不斷增強國家認同、自我公民意識以及法治意識。
二、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法制教育和法治宣傳的重要問題
做好民族地區法治宣傳教育,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十九大”精神傳遞擴大、把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的認知放到首位,成為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核心,才能讓人民群眾不偏離正確的方向,湖進而共同富裕、共同發展,最終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宣傳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公民,法治宣傳教育不能以偏概全。少數民族地區法治宣傳教育因民族分數習慣不同、語言交流困難,使得民族法治工作宣傳相對緩慢。在普法過程中語言的交流、風俗習慣的相互理解是至關重要的。普法的對象除了把全體黨政機關帶頭做用,廣大青年群體更應作為重中之重。對宗教教職人員、信教群眾、流動閑散人員的法治宣傳教育也需要一手抓。民族地區的法治宣傳教育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辯證的對待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努力將法治宣傳進群眾心中。不同地區不同處理方式方法,使用正確的宣傳方法,從而實現增強民族地區團結安定。法治宣傳教育除了運用正確的方法,更應注重運用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群眾更樂于接受的方式和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教育。民族地區的普法宣傳活動,民族成分眾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聚居小雜居的形式,讓多種民族語言、多元的文化生活交織在一起,除了各地方的黨員、政府公職人員的法治宣傳職能,還需要相對專業普法工作者,構建一支熟悉民俗民風、了解本地實際情況、熱心于法治宣傳、致力于回報社會的普法力量,從而確保民族地區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始終充滿活力。
民族地區的法治宣傳教育既有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共性也具有其特性,這需要我們立足實際,從少數民族地區不同民族的思想、政治、文化現狀和實際需求出發,認清形勢,進一步將民族地區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做細做實、做出成效,為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作出貢獻。
三、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法制教育的特點和問題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雖然只占全國總人口的8%,但所主要居住的土地卻占全國總面積的60%左右,主要在我國西北、西南等省份。這些相對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卻十分脆弱,人口承載能力較低,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如果不加以保護生態破壞加劇,根本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對于民族未來發展是致命的。
(一)加強少數民族群眾基礎教育
1.控制人口數量
提高當地人口素質、以當地自然承載能力為核心,實現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人既是勞動者也是消費者,人口的增加必將增加環境壓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雖然地廣人稀,但由于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人口承載能力相當低,所以如果沒有對人口增長的有效控制,也很難跳出“人口增長—環境破壞—經濟貧窮”的惡性循環怪圈,環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然也就無從談起。雖然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地廣人稀,但脆弱的生態環境也是弊端之一。必須與全國同步,注意降低人口增長率,制定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資源承載能力的人口調節政策。
2.大力引進外地人才、培養人才
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國家政策的問題,同樣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和由此帶來的價值觀念的落后,已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主要因素。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開拓眼界重視科技、技術及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上來,所以建立一整套適于培養、引進、留住人才的機制變得十分必要,同時政府也需要在相應政策上加以扶持。堅持黨的領導,安定、和諧的發展原則,善用人才,使他們能夠完全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發光發熱,實現人生理想。少數民族地區對有先進的技術人才和有能力的私營企業等也需要有扶持政策,才能引的進人才和留住企業。
3.環境知識普及和發展
環境保護的根本在于當地群眾,讓脆弱的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持優化下去,當地人民群眾必須又有一定的環境知識。通過科技教育、開展文化,使更多的當地群眾懂得保護環境資源。環境科學知識的普及應該從學生抓起。而課堂教學是老師向學生們傳播環境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又能向家庭成員再次宣傳,這樣的循環往復對于環境知識的普及有極大的好處。
(二)可持續發展觀
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暴力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發展;二是溫和平穩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環境和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范圍內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都居住在經濟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生態環境又相對脆弱的地區。這些地區自然資源多多少少都在遭受破壞,要想平穩發展讓當地人民群眾小康富足,選擇溫和平穩的可持續發展才是重中之重。
(三)環境法制意識教育的加強
當前環境遭到到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環境法制意識的淡薄。標的物在一般情況下并非獨屬于某個特定的個體,這一點上環境與其他權利義務不盡相同。環境并不屬于任何特定個體,即它無所有者,那么環境就可被理解為無主物,環境既是無主物,被損害就自然無人會主張權利, 為其的損害承擔法律責任的事也就更無從談起了。由于環境就是以這樣極度淡薄的地位存在在人們的意識中,損害環境的事也就難免發生了。而環境法制意識淡薄在受害一方則表現為對自己環境權的漠視。
(四)環境法制教育的宣傳
1. 發揮網絡、新聞輿論的宣傳作用
民族地區應當充分利用電視、微信、廣告、微博等新聞媒介的宣傳作用,及時報道和鼓勵環保工作中的先進事件與先進個人, 對污染、破壞環境等行為、嚴重污染、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予以公開披露和批評。通過相關的本地案例, 使當地公民的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守法自覺性得以加強,對危害環境者則起到監督和教育的作用。
2.宣傳和普及環境法律知識
為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廣泛宣傳和普及相關法律知識,以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樹立良好的法制觀念。觀念的形成與轉變是日益累積的漫長過程,生態保護意識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中長期缺乏,應當大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使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提高環保意識,認識到生態環境對發展經濟的重要性,關注到自身所處地區的已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的境地, 樹立起人們的生態危機感, 避免重走過去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的粗獷的經濟發展的老路。要想做好法治宣傳工作,首當其沖的是應集中做好民族地區各級領導干部的生態保護教育, 提高領導干部環保意識,再由上自下進行環境法制教育的宣傳工作。
3.使宣傳活動多樣化
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法治宣傳和教育,需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法律宣傳納入當地的普法宣傳計劃。微信、微博等在年輕人經常使用的多種方式、方法的宣傳活動,如組織公益宣講活動,宣傳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法律知識等,由當地團委組織少先隊、共青團籌備正規的環境保護團體開展植樹造林、街邊清掃、公益捐款等活動,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促進當地人民群眾形成自覺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優良風尚。
參考文獻:
[1]李安輝.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與政治文明的追求[J].廣西民族研究,2004,(03).
[2]黃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D].大理學院,2011.
[3]彭亞華.中國民族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D].中央民族大學,2004.
[4]張一雄.少數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的障礙及其應對策略[J].貴州民族研究,2016,(06).
[5]彭謙.中國民族立法制度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于子航,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