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莉+李紅梅
(棗莊學院 初等教育學院,山東 棗莊 277100)
摘 要: 隔代教養指祖輩對孫輩進行的撫養和教育,已成為現今家庭教育中一種普遍現象。本文從隔代教養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的獨特優勢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兩方面出發,分析城鎮隔代教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對策。
關鍵詞: 城鎮兒童 隔代教養 學前兒童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很多家庭中的父母忙于工作,沒有時間親自照顧和教育孩子,受傳統生活方式的影響,學前兒童大都由祖輩照顧,祖輩成為全面教育、照顧第二代的“主力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進行的撫養和教育稱為隔代教養。
一、隔代教養的類型及現狀
城市中的隔代教養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孩子全權交給自己的父母,由老一輩進行家庭教育,父母大都忙于工作,與孩子很少交流。另一種是祖輩與孩子一家生活在一起,父母工作時孩子交給老一輩帶,閑暇時間自己負責教育。
隔代教養正發展成為當今城市家庭的主要育兒方式。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城市中60%的家庭會讓退休老人參與孩子養育[1]。隔代教養已經成了一種被大眾認可的比較普遍的現象。這種教養方式既照顧到年輕父母的工作,又能充分利用退休老人的閑暇時間。但也有不少問題存在,一是孩子的祖父母雖然有著豐富的育兒經驗,但是時代在進步,有些經驗已經不適用;二是祖父輩一起教育孩子,可能會因為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同而引起矛盾,導致家庭關系不和睦,進而影響孩子的家庭教育。筆者從隔代教養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的獨特優勢及帶來的不良影響兩方面分析城鎮隔代教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二、隔代教養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的獨特優勢
首先,退休老人擁有豐富的教育經驗,在照顧孩子方面得心應手,遇到緊急情況能夠果斷有效地處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學前兒童的安全,給予孩子很好的照顧。另外,老人退休在家,有小孩的陪伴會豐富老人的生活,孩子也因有家人照養而感到溫暖,對年幼的孩子有著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影響。
其次,年輕父母往往工作繁忙,處在事業上升期,很難一心兩用。自己帶孩子不僅感到精力不足,生活舒適度下降,孩子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彼此都會疲勞。由老人照顧孩子,一是感到安心,二是兼顧家庭和事業,家庭關系和諧,生活質量也會有所提高,對幼兒的家庭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隔代教養可以緩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從孫輩的成長中獲得力量,在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時,有利于保持老人和兒童的身心健康。
三、隔代教養的不良影響
誠然,隔代教養有很多優勢和合理之處,但對于學前兒童良好性格的形成、行為習慣的養成及智力發展等存在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
(一)隔代教養不利于學前兒童良好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現代社會中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但老人還是更關注身體健康方面,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往往很難照顧得到,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老人們經歷過生活比較困難的時代,對飲食起居及物質條件比較重視;加之現在城市家庭中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因此教養孩子時難免出現過度愛護的現象,往往會無條件地滿足孩子大部分要求。這種“隔代慣”的現象導致學前兒童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另外,老人們對兒童發展階段的了解不夠科學,總是怕孩子累著、傷著,因此很多孩子自己經歷、自己解決的事情都由老人們代替了。祖輩們害怕孩子摔倒總會抱著上下樓梯,擔心吃不飽總要追著喂飯,不管孩子怎樣調皮,老人們都為孩子收拾凌亂的衣物、玩具等。這樣就使其依賴性增強,遏制孩子獨立性發展,導致自理能力低下。在祖輩的庇護下,有的會出現膽小、不合群、不愛說話、反應遲鈍等行為,有的則恃寵而驕、很難管教[2]。除此之外,老人總是會慣著孩子的小脾氣、壞習慣,總是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沒必要那么嚴厲,殊不知,良好的習慣都是從小培養的。這樣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以后成長會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
(二)隔代教養不利于兒童智能的開發。
無論祖輩是否接受過教育,普遍認為教育孩子的任務就是基本的識字和數的學習。祖輩家長喜歡抱著孫輩看墻上有關拼音、英語、數數方面的掛圖,有的還會教他們讀書背詩。但往往只關注知識的死記硬背,對學前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缺乏科學的認識,并且對現代教育觀點、教育理念不了解,不知道新時代需要的孩子具備什么樣的核心素養。在教育時依然使用比較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不利于學前兒童核心素養的養成,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會影響其身心正常發展。
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老人們雖然育兒經驗比較豐富,但大都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在知識結構方面不均衡,更多的是社會實踐知識,沒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教育時往往以自己過時的觀念引導。在解決孩子的疑問時,要么不知道,要么用比較落后的觀點解釋。這兩種方式都會產生不利影響,不積極的回答會打擊學前兒童好問的積極性,回答的結果不科學又會影響科學探究的興趣。這樣在教育的時候就凸顯老人的知識面太窄的缺陷。學前兒童正處于大量獲取信息的階段,知識面窄不僅無法滿足求知的需求,還會打擊對未知探索的積極性,時間久了,對學前兒童的知識成長、智力發展及問題探究等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三)隔代教養不利于兒童社會交往能力培養。
在溺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學前兒童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意識,在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互動的時候很難照顧到他人的感受,不會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遭遇挫折時往往難以承受,導致情緒不穩定、調節能力差,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這些都不利于孩子情商及人際交往發展。有研究表明,“隔代教養”的孩子多數不喜歡群體活動,在活動中很難和其他小朋友正常相處。
四、提高隔代教養質量的建議
隔代教養像一把雙刃劍,在發揮其獨特優勢之時也帶來許多不良影響,我們要客觀看待這一現象,既要利用好退休老人家庭教育的有利資源,創造家庭教育的便利條件,又要有效預防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就此對應該如何進行隔代教養提出幾點建議:
(一)親自教育,義不容辭。
父母需要明確認識到,撫養教育學前兒童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認識到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長久的老師。老年人可以幫助照顧學前兒童的物質生活,但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和地位。有研究表明,父母親自撫養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完全隔代撫養兒童、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撫養兒童都好,父輩親自教養是一種最有益于兒童健康成長的撫養方式[3]。父輩應當為孩子的未來擔當起責任,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給老人是極不負責的一種行為。盡管孩子的父母干好自身的事業是為了孩子有更好的物質條件,但是年幼孩子最需要的卻是父母的陪伴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習慣培養。年輕的父母們應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做游戲,和孩子交流互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不要讓孩子待在家里,而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4]。
如果因為工作需要無法和孩子朝夕相處,就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帶來的便利條件,通過手機、電腦等交流媒介和孩子溝通,發現孩子的問題,解決孩子的困惑,做孩子的知心人。另外,常年在外地工作的有條件的可以在寒暑假的時候將孩子帶來身邊,增加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二)轉變思想,由溺到愛。
老人們對孩子往往比較溺愛,孩子容易出現一些問題,父母要正視這一問題,首先父母應當理解老人愛孩子的心,不能因為怕和老人有分歧產生矛盾就回避,要知道回避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問題惡化,和老人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深。遇到對孩子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問題時,父母要認真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查找相關資料,尋找適當的解決辦法。要詳細地了解情況,積極主動地與老人溝通,不能一味責備老人,還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盡量避免產生矛盾,要讓老人明白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統一教育戰線,轉變溺愛孩子的行為,給予有利于孩子發展的愛。
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勵學前兒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和祖父母盡量不要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孩子能做又不會做的事家人要好好教導。祖輩家長要充分發揮優勢,培養學前兒童各方面素養,例如向學前兒童教授傳統的手工制作、童年的游戲兒歌,在傳統節日時進行相應的傳統文化教育等。真正做到由“看孫子”向“育孫子”轉變,從只養不教向教養結合轉變,有效減少隔代教養對學前兒童的不利影響。
(三)更新觀念,形成合力。
因為孩子父母和老人所受的教育不一樣,生活的時代、經歷也不一樣,在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教育觀點上有很大的不同,容易產生分歧。首先,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兩代人教育觀念的不同,要以問題為導向,以教育孩子為出發點,肯定老人對孩子的愛護,肯定老人豐富的教育經驗,然后拋磚引玉,通過一些具體案例反映老人們在教育學前兒童時容易出現的問題,和老人一起探討如何解決這些現實的問題,最后檢討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自己哪些方面還有待改善,借此機會向老人們推薦一些育兒經典,可以是相關書籍,也可以是一些教育視頻,和老人同時研究,共同探討,最終和老人達成教育孩子的統一共識。總之,只有充分發揮祖輩和父母輩良好的教育條件和教育資源,雙方達成家庭教育的共識,才能為孩子提供優秀的家庭教育。
(四)溝通交流,家園共育。
3歲-6歲學前兒童開始進入幼兒園學習和生活,幼兒教師成為主要教育者,著實減輕了祖輩的教育負擔,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老師們可以在老人接送孩子的時候與其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及時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組建由祖輩和父輩共同構成的家長委員會隊伍,定期開展年輕家長論壇活動及祖輩沙龍活動,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還可以建立微信群,在上面發布一些經典教育案例,組織親子教育活動等,讓家長理解并掌握科學育兒理念,及時反饋給相關教師,教師再給予指導,實現家園互助合作。
隔代教養為幼兒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它存在的問題,關鍵要做到用其長避其短,注意教育方式方法,及時溝通,相互協作,如此對孩子的教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預期成效。
參考文獻:
[1]吳旭輝.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應對策略[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2]陳改君.城市家庭隔代教養問題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4(4).
[3]朱凱莉.隔代撫養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與對策[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2).
[4]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