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恒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逐漸深化,創業經濟成為一股新力量。尤其是在當前全面創業背景逐漸成熟和完善的前提下,創業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動力源泉。在此背景下,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成為高職院校普遍關注和重點探索的內容。本文將在簡單分析當前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分析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
關鍵詞:全民創業;高職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
全民創業背景的形成和發展使得創業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創業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內在驅動力。這對于高職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在此大好形勢下,高職院校必須積極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路徑。
一、當前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狀分析
整體來說,由于高職學生在培養計劃和培養內容等方面上更加側重技術性知識,注重實踐技能的提升,因此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高職學生有更好地融入能力和實踐能力,這為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當然,毋庸諱言的是,當前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還存在以下方面的局限與不足。
(一)創新創業行為過于草率
高職學生,尤其是在畢業之后立即創業的學生,往往表新出創新創業行為過于草率的問題。創新創業行為需要深厚的積累和長期的籌劃,而絕不是頭腦發熱的腦袋一拍。高職學生在創新創業行為的斟酌上,在時機的選擇上表現出程度不一的草率性和毛躁性。
(二)創新創業行為缺乏支撐
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發生和成功需要高職學生付出辛勤的努力,更需要高職學生能夠在創新創業之前和創新創業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去學習、補強自己。這種自我提升和補強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高職學生創業行為發生之后的內在支撐者的角色。但是高職學生對著中內在驅動力的保持和增強并沒有投入足夠的關注,往往在創業的過程中偏重于一些事務性工作的解決,而常常忽視了內在自我素質的提升和綜合素養的增強。這對于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最終的成敗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三)缺乏資源整合的大視野
創業的過程是一個復雜、多面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上的出其不意都可以收獲奇效,同樣的,任何一個環節上的疏忽都可能帶來難以預料的后果。因此,高職畢業生在創業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養成宏觀思考的能力和精準發力的習慣。既能夠宏觀思考,同時又能夠在細微處著力,這是創業者的基本素質。但是目前,很多高職畢業生在創業的過程中,缺乏這種宏觀思考的能力,對行業的認知不夠全面也不夠細致,對自己的整個創業的歷程缺乏事先的宏觀思考,導致在創業的過程中,沒有宏觀思考的能力和安排布局的能力。這一點創業能力上的不足主要集中體現在對創業資源整合能力上的不足。猶記得俞敏洪在創立新東方時對自己大學舍友的資源整合,在遭遇美國侵權調查時對自己企業家人脈資源的整合,可見,對于一個創業者而言,整合資源、利用資源的能力,將直接影響到自己創業的效率和最終成績。
二、當前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分析
結合全民創業背景的逐漸發展和成熟,未來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在方法上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注重對當前創新創業大背景的研究
在全民創業背景的催發下,我國創業經濟的繁榮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對于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來說,創業經濟內部的微觀研究和分析卻是當前急需完善的環節和內容。為了能夠更好地為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提供精確的指導和方向指引,高職院校應積極對當前創新創業大背景進行微觀研究,尤其是對當前創業經濟中發展較為迅猛的服務業、信息技術產業等重點行業進行深入分析,為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探好路,真正做到“領進門”。
(二)注重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定向培養
為了讓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更具針對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院校自身要結合自身的學校實際情況,通過課程設置,實踐活動的設計以及舉辦各種創新創業能力大賽等方式,來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定向培養,讓學生的創業能力能夠得到系統化、針對性的發掘與提升。此外,在進行這一定向培養工作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尤其注重與外部企業合作,提供給高職學生盡可能多的實習機會,讓學生能夠在真正走出校門,進行自我創新創業之前,可以進入到企業內部,切實感受到創業公司的實際運轉情況,從心理上和技能上,催促高職學生做好準備。
(三)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
抗挫折能力是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必備素質,高職院校在進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尤其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評價工作是目前學界的重要課題之一。隨著現代化社會之下個人的主觀意識不斷加強,其在心理健康方面上的健康模式和經驗也帶有不同的表現特征,這些特征的各不相同最終造成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評價工作的難以規模化進行。高職院校要吸取教訓,結合自身實際,出臺體系化的學生心理素質提升工作模式。
結語
全民創業背景下,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得到更好的政策支撐。高職院校要抓住時機,通過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對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等方式,來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振明.政策科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21-123.
[2]高建.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2007)[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