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方圓+余臻蔚
摘要:2010年,國務院發布中央一號令,提出“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將農民工返鄉創業和農民就地就近創業納入政策扶持范圍,促進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據統計,中國有超過1億的新生代農民工,這部分群體已經逐漸成為城市農民工的主要供給來源。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問題越來越得到各界的重視。本文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在此基礎上針對現有文獻的主要觀點,進行了評述并就返鄉創業對市民化的推進作用提出了觀點。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返鄉創業;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一、相關理論研究
目前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賀天平(2012)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從戶籍上看屬于“農村居民”,從生存環境上看屬于“城市居民”,他們具備了雙重身份,并且從主觀意愿上看,對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度較高。MONTGOMERY D J(1991)由于社會網絡能分擔風險、提高居民收入和促進就業,MUNSHI K,ROSENZWEIG M.(2006)因此社會網絡已經成為創業研究中關鍵的因變量之一。丁冬等(2013)提出由于社會關系能降低生存風險、提高收入,因此善于利用社會關系來獲取創業機會的創業者相較于其他人群,創業成功率更高,對于具有創業想法的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僅依靠自籌資金是不夠的,資金門檻成了其開展創業活動的巨大阻礙。
近年來,面向小微企業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融資模式設計與策略優化作為一個新的學術研究領域,江嵐(2011)以阿里巴巴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了網絡聯保貸款模式的運作機理,分析了貸前風險類型匹配問題與貸后影響償貸表現的重要因素。隋艷穎等(2010)認為我國傳統的金融體系運作模式中,用戶的戶籍關系、資產數量以及信用擔保等因素成了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籌資的阻礙因素,新生代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遭遇資金問題是非常普遍的,已經嚴重制約了其創業意愿。
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籌資的研究僅限于民間借貸的研究,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融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模式設計、風險規避及償還機制的,關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融資模式可行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已經比較豐富,目前尚缺乏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融資的互聯網平臺融資的研究;總體而言,目前研究已基本形成一定的理論框架,但是現有研究還存在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單一,同時缺乏對江蘇省的針對性研究等問題。
二、相關對策與建議
第一,在我國產業升級、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背景下,建筑業、制造業、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被逐步淘汰減少。勞動力供需之間的矛盾由此凸顯。無論選擇返鄉還是留城,創業都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力垂直向上轉移的重要外源性動力。
第二,新生代農民工相對于第一代農民工而言,具有如下特征:1.教育程度較高。據統計,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具有初中以上學歷,近半數具備高中以上學歷。2.基本沒有務農經歷。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從學校畢業就踏入城市打工,有些出生在城市,基本沒有從事農業生產的經歷與能力。3.向往市民化生活。由于長期生活在城市,新生代農民工對農村生活沒有太多的眷戀,傳統的農村生活對其吸引力較小,他們更向往城市生活,希望能在城市立足。4.對生活擁有強烈的改善意愿。周圍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地位收入之間的落差,使新生代農民工對通過自身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抱有很大的希望。5.接觸信息化程度較高。電腦、手機等現代電子通信設備以及網絡的普及,讓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具備了一定的適應現代信息化社會的能力。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的以上特點,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留城自主創業來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為自己在城市爭取一席之地。這為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提供了強烈的內生性動力。
第三,結合新生代農民工的自身情況、政府政策、社會組織,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籌資機制,為新生代農民工解決籌資困難的問題。
結論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異常迅猛。目前我國互聯網投融資領域的采用的形式主要有:1.金融小微網貸,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如阿里小貸、微眾銀行;2.P2P網貸,如“拍拍貸”“人人貸”等;3.眾籌,比較常見的有“大家投”“天使匯”等。這些以融資為手段的網絡平臺,響應了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基本號召,對于資金需求者而言其門檻低,手續簡便,大大地拓寬了我國小微企業的籌資渠道。
在256份有效問卷顯示,所有參與調查的新生代農民工都選擇“有過使用電腦或手機上網的經歷”;有234人選擇“經常利用電腦或手機上網”;有248人選擇自己“具備采用信息化手段獲取資訊的能力”;但沒有參與者選擇“接觸過互聯網金融”。由此,我們認為,只要通過有效的途徑讓有創業意愿的新生代農民工認識互聯網金融,掌握其基本流程和運行機制,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經濟資源”不足的創業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