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


摘 要:午餐是幼兒園一日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提出“快樂自助餐”的午餐新模式,從幼兒年齡特征及發展需要出發,以“自主”“自助”“快樂”為特征,讓幼兒在用餐前后感受輕松、愉悅,促進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大班;快樂自助餐;實踐;思考
一、變“保”為“育”,明析“快樂自助餐”目的
1.結合問題,調整自我服務渠道
我們摒棄以往午餐環節中劃一的要求,以保代教,過度照顧的教養方式等問題,挖掘午餐活動中的有利資源和教育價值,變傳統午餐為開放、自主的“自助餐”,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為幼兒自我服務提供機會和內容。
2.結合年齡,制定自我服務的目標
我們以大班幼兒的自理能力及基本的生活技能為出發點,制訂了相應的自我服務發展目標。我們關注餐前、餐中和餐后為一個整體,關注規則的建立、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如表1)
3.結合需求,挖掘自我服務的內容
我們挖掘自助午餐中自我服務的內容。通過談話,從他們的需求出發,生成午餐中的自我服務內容。(如表2)
二、變“管”為“放”,激發自我服務行為
傳統午餐管理中的“管”體現在高控幼兒的午餐,這里的“放”有兩層意思:即開放午餐的空間、解放幼兒的雙手。
1.餐前——自主備餐
(1)分區包干,提供自我服務內容
我們將餐前的開餐環節調整為自助式備餐和配餐活動。利用開餐場地、桌子合理布局,劃分為備餐區、開餐區、工具區、整理區,并貼上相應圖標。將幼兒分組進行包干區的服務。
(2)掛牌值日,滿足自我服務行為
值日生會去掛牌完成不同的值日工作:有進餐桌的擺放、有鋪桌布的、有分餐具餐巾的、有監督七步洗手的、有管理取餐秩序的等等。
(3)自主取餐,提升自我服務的技能
我們讓孩子在自主選擇餐桌、餐位,選擇同伴的同時,按意愿自主選用午餐,要求按選擇餐具—盛菜—盛飯—取放毛巾—取放工具的流程進行自選。
2.餐中——快樂進餐
(1)營造氛圍為先
教師要注意營造一種寬松的,溫馨的家的氛圍,可以播放舒緩的輕音樂,允許幼兒在用餐時輕聲交談,注意觀察他們的進餐情況,給幼兒提供足夠的時間,放松、愉快地進餐。
(2)觀察鼓勵并重
幼兒用餐時,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進餐的姿勢是否正確;飯菜的冷熱程度;飯和菜是否適量……不要吝嗇對幼兒的表揚和肯定,鼓勵取得點滴進步的幼兒。另外,在每組桌上提供一塊毛巾,以便突發事件及時使用,引導幼兒自己動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餐后——自助管理
(1)自助勞動練能力
我們鼓勵幼兒飯后能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餐后整理餐具、餐桌,打掃進餐區域等自助勞動,使幼兒的午餐活動富有情趣和積極意義。
(2)多元評價促習慣
我們創設了“光盤行動”墻,借用餐后時光讓幼兒對自己的午餐情況進行評價,以每周“光盤之星”的推薦開展同伴互評,同時建議家長把幼兒周末在家的用餐情況進行記錄,以此來推進幼兒文明用餐習慣的養成。
三、“快樂自助餐”實施的成效
1.變共性午餐為個性午餐
“快樂自助餐”是一種體現尊重幼兒個體差異、發展等多種能力的開放式午餐方式,讓幼兒自主盛飯,選擇座位,選擇同伴用餐,有了“我的午餐我做主”的家的感覺和快樂的體驗。
2.變等待用餐為自助用餐
以往幼兒幾乎很少參與開餐與整理的過程,處于被動等待的局面。如今,通過幼兒的自助取餐,避免了許多消極等待問題,促進了孩子良好飲食習慣和自理能力的提升。
3.變硬性管理為隱性教育
“快樂午餐”活動的實施,使“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扎根在教師心里。我們把午餐管理的視角更多放在建立規則、關注成長、習慣養成和體驗快樂上,這種從理念到行為的轉變極大地推動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明紅.幼兒園課程生活化[J].幼兒教育,2012(10).
[2]莫嬌.快樂童年:幼兒園一日活動的規范和優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