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生
摘 要:如今,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教學由過分注重“高分”向注重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相結合的方面轉變。課程標準的改革就是這一變化的新價值觀的反映。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的熏陶、對發生在周圍一些有選擇性的事件的認知等,這些就是心理能力的培養。這也成為學科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方向,即在學科教學中展開心理教育。學科中的教學改革涉及很多內容,比較抽象和空泛,僅選取“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這一題目進行闡述。
關鍵詞:數學教育;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在當下的信息社會時代,數學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掌握理性的思維模式和數學技能,在從事數學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數學化”的世界觀和“數學化”的思維模式,進而去觀察、處理和解決問題,構建數學語言,養成數學習慣,培養數學品質等,這些被稱為“數學素養”。那么,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一、將數學的方法和思維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數學教學的本質要求就是使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數學手段、數學習慣去分析解決數學中的實際問題。數學方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只有將它掌握好才能從整體上全面地理解教材知識,融會貫通,才能靈活、科學地得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比如,在講解圖表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利用圖表的多種圖案,在不告知學生的前提下,讓學生根據圖表的形狀將其命名,那么他們就會有圓柱形、扇形、曲線形等概念;又比如,在一些根據已給數字找規律的題中,就會有潛意識的等差數列的概念等。這樣,學生既掌握了數學方法,同時數學知識層面也會得到擴大和提高,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就會比較輕松。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牢牢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學生才能受益一生。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的智慧的體現,是人的智力的核心。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成為它的主人呢?好的教學策略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要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學到的知識,就放手讓他們去做,絕不進行“填鴨式”的被動灌輸。如,講到事物的對稱性,就讓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現實生活當中接觸到的哪些事物有這樣的性質。有的說,蝴蝶,我們的手、胳膊,甚至有的想到了巴黎的凱旋門等一些建筑物。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能夠逐步養成自學的好習慣,具備良好的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從小就培養了不怕困難、不斷進取的精神。
三、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
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數學語言是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課程標準的改革也指出,數學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包括思想、內容、語言和方法,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提升數學素養。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它與數學素養的形成緊密相連。語言能展示一個人的思維,反映一個人的思維是否準確、清晰。比如,學習分數“”的簡化時有的同學講:從最小的公約數“2”開始約,最后得“”;有的講直接用“4”約也可以得到“”,可見,學生能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識,在解答的過程中條理、清晰地講解自己的解題過程,鍛煉并發展了數學語言能力。
四、教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
生活和數學可以說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比如,報紙當中公布的股票行情、電視中的福彩節目等,這些都包含著一定的數學知識,可是我們在課堂上對此完全忽略、不屑一顧,只字不提。只有當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思維能力,數學學起來才是“活”的。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定理時,就應該讓學生畫出居住地與學校之間的地理位置圖,再讓他們運用這一定理找到最近、最適合、最快到學校的途徑。這些實際的事情避免了數學與實際脫節,在無形之中就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產生一種想要探究的心理傾向,在生活中也會時時注意學習數學知識。
五、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看待周圍的事物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可以利用數學來解釋的問題。比如,每家都會遇到的電費,就有第一階梯用電和第二階梯用電之分,每度電的電價也不一樣,應如何掌握;裝修時根據地磚的大小如何計算它的數量;窗簾的長短等。這些問題所利用的知識雖然直接來自于課本,但我們的身邊處處有這些實在的事物,他們就會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越學越有勁頭。
數學素養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要靠每一位老師的培養,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廣大的數學教學工作者長期不遺余力的支持和重視,才能將學生從小就培養成身心和諧的國家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任霞.淺議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