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治+吳繼閣


摘 要:本文以蘇教版“速度”一節為例,探討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思維融入式教學設計.充分指導學生從思維角度升級“經驗”歸納物理規律,從松散的下意識行為走向嚴謹的思維行動;從具體數字(和情境)入手,逐步建構科學的概念,指導學生形成對概念的整體認知,從而完成以知識的建構過程為載體,達到思維訓練的顯性升級目標.
關鍵詞:知識建構;發展思維;教學設計
新修訂的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將物理課程“三維目標”深化為“核心素養”,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由“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大要素組成.初中物理有必要將“科學思維”作為核心素養融入教學,這是教育滿足人發展的需要,也是物理學科教學的發展方向.
筆者從學生思維發展的角度觀察周邊一些初中物理教學,發現大多數課堂還停留在“物理概念、公式應用、實驗測量”等陳述性知識的記憶和程序性知識的操練上,很少有目的把“思維教學與訓練”融入課堂.如何開展思維融入式教學,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呢?筆者以蘇科版“速度”教學為例,從融入思維教學的角度談談教學的設計.
1 創設情境,從經驗中歸納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
站在學生角度思考設計教學,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激活學生的生活經歷、體驗和經驗.播放視頻,選擇學校運動會上的一些視頻、圖片或一些國際上優秀運動員的比賽視頻.
(1)百米賽跑,情景a途中,b都到終點,如何知道誰快誰慢?
(2)游泳比賽,情景a途中,b都到終點,如何知道誰快誰慢?
(3)賽龍舟等,情景a途中,b都到終點,如何知道誰快誰慢?
也可現場觀察小汽車運動、模仿“接力賽傳棒”,或請同學演示“兩個紙錐下落”等.
教師以“百米賽跑”為例,進行指導性分析,設問:
(1)百米賽跑中,運動員從同一起點出發,你作為觀眾,如何判斷誰跑得快?
學生:跑在前面的快.
教師追問:你的判斷標準是什么?
引導學生養成“尋找根據(或標準)進行比較判斷”的思維習慣.
學生:跑在前面的,路程長.
教師追問:路程長的一定跑得快嗎?
再次提醒學生找到“判斷的前提條件”.
學生:相同時間內,路程長的跑得快.
教師此刻指出:大家用到了“控制變量法”,控制其中一個物理量不變,研究另外兩個相關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這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也是常用的比較方法.
板書思維過程:同一起點,跑在前面→路程長的,跑得快→相同時間,比較路程.這里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較的方法”.
(2)請同學們模仿剛才的思維過程,分析“終點裁判員是如何比較運動快慢的?”
小組討論:在比較時,裁判員選定哪個物理量是相同的?或者“控制哪個物理量不變?”
學生板書思維過程:百米賽跑,先到終點→用時少的,跑得快→相同路程,比較時間.
(3)請同學們分析其他視頻或現場實驗,總結說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上述活動過程的目的是練習從不同場景中找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共同方法”,這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程.
教師指出:相同時間比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較時間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兩個方法都采用了“轉換比較對象”的間接比較的思維過程,
設問,埋下伏筆,大家平常習慣于釆用哪種比較方法比較物理運動快慢?
2 數據分析,初步建立“速度”概念
引申提問:兩個運動的路程不同,運動時間也不同,怎么比較快慢?
教師給出“百米賽跑(100米、16秒)”和“賽龍舟(3千米、12分鐘)”的兩組數據,或其他物體的運動數據,請學生結合七年級數學的行程問題:速度=路程/時間,計算出路程與時間的比值.
請同學用英語表達“速度、路程和時間”三個詞,物理學取用他們的首字母寫出計算速度的公式:v=s/t.
初中學生首次使用物理公式,教師板書規范的計算過程,意在提供模仿的范式,引導學生走出“簡單數字運算的習慣”,從使用文字到使用代表性符號也是抽象思維的啟蒙,好多初中學生不習慣這個轉變.
百米賽跑:v=s/t =100m÷16s=6.25m/s;
賽龍舟:v=s/t =3000m÷720s≈4.17m/s.
教師提問:你是如何理解6.25m/s和4.17m/s的?或者降低難度提問“6.25m/s表示1s運動多長的路程?”
學生說出,教師接在上面的“計算過程”后板書:運動員1s運動了6.25m,龍舟1s運動了4.17m.
提問:百米賽跑的中學生和賽龍舟中的龍舟,哪個運動快?你使用哪種方法判斷的?
學生:通過計算,轉化成“相同時間比較路程”.
教師講解:此刻相同時間是1秒,1秒是一個單位時間,我們用“單位時間通過的路程”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叫做“速度”.
速度大小就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物理學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提問:誰能給“速度”下個簡單的定義,或者簡單描述“速度”?
此刻讓學生討論,可成為思維訓練的亮點.
教師選擇性地讓各組板書自已的定義,并解釋為什么這么定義?學生說出自已的道理,教師診斷思維的生長點,給予指導.
也可降低難度,給出幾個“速度概念的描述”,請學生判斷正誤,選用“比較嚴謹的描述”.例如:
(1)速度大小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3)把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的比叫做速度.
教師講解:采取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值表示速度大小”,這是用“比值法”描述一個物理概念,以后會經常用到.
請閱讀課本,寫出公式、單位和具體速度數值的物理意義,使用課本上的“常見物體的速度”,感知各種物體常見速度大小,說明數值物理含義.這些東西是死知識,沒有思維價值.教師要做的是通過習題促進學生鞏固記憶.
初中生第一次接觸復合單位,不會比較復合單位大小,缺乏“綜合分析意識”,這里可以進行把“復合單位”作為“整體”,進行綜合分析訓練.
筆者發現使用常規的單位換算過程對學生理解比較m/s和km/h幫助不大.使用下面的訓練過程較好.
(1)1m/s的物理意義是什么?以1m/s的速度運動1h,路程是多少?
運動了3600 m,即3.6km,按速度的計算公式得到速度是3.6km/h.
(2)1km/h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1m/s是1km/h的幾倍?
(4)使用具體數值進行比較:例如:20m/s和36km/h.
3 關注細節,形成“間接測量”的一套思維流程
教材上安排了“測量紙錐的下落速度”,筆者認為單純“測量技能訓練”意義不大,重點在于方案設計和具體操作中的思維訓練.
教師設問,學生討論,總結出設計“間接測量”方案的思維流程,板書“思維流程”:實驗原理→測量工具→測量方案→設計表格→實施測量、收集數據→計算分析.
根據初中學生思維特點,討論實驗細節,訓練學生養成對待問題全面思維的意識.
(1)測量路程時,是紙錐尖端到地面的路程,還是上端到地面的路程?可用圖示(圖1)降低難度,實驗時,紙錐應該從A、B、C哪點下落?
(2)設計表格是難點,也是思維訓練點,放手讓學生設計,分析不好的設計,給出正確的設計.
測量對象是什么?測量它的哪些物理量?測量的順序是什么?使用哪一套計量單位?需要測量幾次?計算結果保留幾位有效數字?這些考慮全面了,才能設計實驗表格.
(3)要不要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教師提示:若求平均值,三次下落的路程應該相等.
教師抽取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和實驗表格,在班級展示比較,選取正確簡單的方案在班級推廣.
教師預估學生的錯誤和缺陷,在學生實驗過程中,發現好的做法及時推廣,發現錯誤的、或者有缺陷的做法及時糾正.
總之,把學生在實驗中暴露出“問題”當作教學資源,這些問題正是學生思維的生長點,正是教學的落腳點.
余下時間,介紹“速度表”、“測速軟件”,練習使用“速度”公式或公式變形進行運算.
課后活動繼續使用“紙錐”拓展研究、發展思維.可以鏈接高中知識,這是蘇教版物理教材使用“紙錐”的深層目的.例如:
(1)當紙錐從同一高度下落時,能不能測量三次下落時間求出平均值,再計算下落速度?
(2)如何才能使紙錐平穩下落?
(3)研究紙錐下落速度與錐角的關系?
(4)研究紙錐下落速度與下落高度的關系?
(5)研究紙錐下落速度與紙錐質量的關系?等等.
筆者抓住“速度是描述路程在時間上的變化”這一實質,從具體場景的經驗出發,利用學生的思維優勢和思維缺陷,捕捉思維生長點,配之以科學思維方法的顯性指導,完成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與整體認知,基本做到了“知識與思維”兩條主線在課堂上并行發展,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