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耀
摘 要: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注重有效性,小學數學教學也是如此。要想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優化甚至創新教學內容,課堂練習要有針對性,同時還要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只有積極的學習情感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從而達到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
關鍵詞:有效性;數學課堂;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本”成為教學理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然而,凝眸反思,教師會清醒地認識到:在講究課堂氣氛濃烈后,卻發現課堂教學過程不盡如人意的局面;在講究課堂的新穎后,忽略了課堂的有效性。那么,怎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優化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基礎課程改革大力提倡教師要會“用教材”,“用教材”看似簡單,其實不然,不單單是“用教材”,還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創新。例如:教材中《百分數的意義》編得簡單,學生不好掌握。教師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感知百分數的概念,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如下:
1.初步感知(出示五年級男生和女生比例統計表)。
(1)說一說:男生和女生各占班級人數百分之幾?
(2)“男生占60%”這一句話怎么說才讓同學們聽得明白?
(3)女生占的比例要怎么樣描述?
2.深入感知(再舉些實際例子:比如本校教師人數中,男教師有10位,占全校教師的30%,出示實例,學生讀)。
3.學生思考并討論: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
4.歸納、概括、總結。
二、培養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合作學習是教學策略的一種形式,但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往往只注意到形式——讓學生四人小組坐在一起討論。學生各說各的,表面上看是討論得不亦樂乎,其實缺乏獨立思考,不愿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別人的意見。要想合作交流的有效性,首先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例如:學習“求正方形的面積”這一課,在課前讓學生準備好正方形紙片。上課伊始,教師開門見山揭示課堂:“這節課共同學習正方形的面積,請同學們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學生各自思考后再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時,學生合作的目的性明顯增強,教師在實際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把握好“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這個適當的度,懂得動靜結合,讓合作學習真正在課堂上發揮實效。
三、重視課堂操作實踐的有效性
在教學中,要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具有動手實踐的愿望和主動求知的欲望,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啟發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學生的擺、畫、拼、量中,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感知中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例如:教學“有余數除法”這節課中,教師準備了16個橘子和3個盤子,接著問學生:“16個橘子每盤放4個,可能放幾盤?16個橘子每盤放5個,可能放幾盤?還余下幾個?”將問題直接擺在學生的面前,學生通過親手擺放,參與到分的過程中,懂得被除數、除數、商和余數在這個實驗中充當的角色,加深自己對理解掌握有余數除法的知識,使自己能深刻理解“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這樣的教學生動有趣,沒有呆板和枯燥。學生興趣盎然地學到了知識,同時教師會發覺學生們的那種成功的快樂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四、關注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學生情感飽滿能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教學的和諧與師生間良好的情感關系也能有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注意力。例如:在教學“用圓規畫圓”這節課時,讓學生進行兩次嘗試用圓規畫圓,在兩次的嘗試畫圓中都只有一部分同學會畫。這時教師首先表揚了會畫的同學,接著便熱情而真誠地說:“不會畫的同學,沒有關系,學了這節課,保證你們個個都會畫。”簡單、質樸的一句話使嘗試用圓規畫圓受挫的同學為之一振,像吃了顆定心丸,重拾信心,重振旗鼓,又積極投入到“用圓規畫圓”的學習中。到練習反饋時,同學們紛紛舉手,個個都學會了用圓規畫圓的本領。數學課堂中教師一句“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或“你們要自信,數學學習并沒有你們想象的那么難”等鼓舞士氣、激勵向上的話語,讓孩子的學習熱情高漲,興趣特別濃厚。因而在有效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彰顯人文關懷顯得特別重要。
數學課堂需要的不是外在形式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詮釋。無論是簡單的教學設計,還是有趣的教學藝術,都必須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服務,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有效”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劉 悅.如何有效進行數學課堂討論[J].中國科技博覽,2009(2).
[2]陳曉明.多渠道開發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版),2014(12).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塘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