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摘要: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正在努力建設各項產業。我國向來以農業大國著稱,,所以自然不會放松對農業發展的監管。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農業改革也成了我國不容忽視的首要任務。本文將針對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展開深入思考。
關鍵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考
引言:
如今,我國力求農業發展穩重求進,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常常會面臨一些機遇與挑戰。所以,要想推進發展進程,就要根據時勢來進行相應的創新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新時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產物,這種新型的改革模式能夠加快農業實現現代化的步伐。下面本文將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的必要性為切入點展開分析。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的必要性
(一)農業產業結構相對落后
農業產業結構落后主要是與城市消費水平結構相比較而言,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完善,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滿足于基本的日常需求的前提下,人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便追求更高的品質。目前,農業生產結構已經滿足不了城市的消費需求,所以為了完善農業生產結構,使整個經濟市場平穩發展,就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
(二)農業競爭力低下
如今,在世界經濟漸漸實現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農業也開始進行世界各地范圍內的開放交流。但是,在國際與國內競爭本來就已經十分激烈的前提下,農業競爭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目前,我國的農業競爭力處于低等水平,這對于一個以農業大國著稱的國家來講肩負著沉重的使命。所以,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就要發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2]。
(三)農業生態趨于不可持續的狀態
近年來,我國力爭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毫不動搖。然而,目前我國的農業生態已經趨于不可持續的狀態。由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過度開荒、不合理施肥以及農業加工垃圾堆積等等不當行為都會造成土壤、水源等諸多方面的環境污染,破壞了農業生態的平衡,使農業現有可利用資源漸漸減少。所以,面對這種境況,可見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分必要的[3]。
(四)農業創新難度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項產業都力求與時俱進,提倡創新。但是我國目前的要素市場建設的創新力不夠,而且涉農產權制度也比較落后,給整個農業資源與配置的完善工作加大了難度。雖然我國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加大,但是很多農村地區依然存在撂荒等現象,甚至還有諸多農業生產戶開始經營副業,這大大限制了農業創新力的實行,更是對農用資源的一種浪費。
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
(一)提升產品質量
隨著市場需求水平的提升,如何有效提升農產品的質量便成了整個農業的重點研發項目。由于我國是人口大國,在過去科技并不發達的農業發展過程中,我國農業為了滿足國人基本需求,只是追求數量的增長率,高舉“增產高產”的口號。但是,人們的生活漸漸呈優質化趨勢的情況下,數量已經不是追求的目標,“綠色安全”才是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根本原則[4]。
(二)整合完善農業產業鏈
為了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應該整合完善農業產業鏈,構建優質的農業生產體系。我國的農業產業鏈相對較長,所以系統地整合工作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要做好市場與生產對接工作,降低整合農業產業鏈的復雜度,努力讓各個農業生產環節都能夠在整個體系中正常運轉。
(三)融入綠色農業生產理念
在農業生產中融入綠色農業生產理念是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深化。上文中提到我國目前農業現有資源遭到了浪費與破壞,生態環境也受到了污染,其實,這不僅僅是對大自然的破壞,更是對人類生命安全的威脅。所以,農業生產中的綠色理念就是對健康、對安全的一種倡導,對品質的一種保證。
(四)調整農業結構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調整農業結構,在考慮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務必要堅持將產品結構進行完善與改進。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小農業和大農業之間的相互協調。小農業的包含的范圍還是十分廣泛的,例如養殖、種植、蔬菜以及肉蛋類;而大農業就是滿足于土地供給功能的生產方式,不僅僅局限于整個事物的供給,還有很多資源與生態的供給。所以,我國要不斷調整農業結構,使整個農業實現多樣化發展。
(五)發展規模化經營模式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在人口數量頗多的前提下,人均分配的農業面積還不能達到一定的理想化規模。而且,現在有很大一部分農民放棄自己的農業生產,選擇去城市打工,所以,我國的農業土地規模的經營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農民之所以離家打工,是因為農業生產的收益已經無法滿足日常的生活需求,所以使農業發展規模化可以提高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讓農民對農業發展充滿信心,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六)建立特色農業區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對農業生產的整個結構進行分析與整合。其實,農業生產發展是有一定的區域特征的。由于我國地理環境復雜多樣,農業產品也是種類繁多,那么不同的農業產品所適合的生長環境也有所區別,就比如北方以玉米和水稻為主要農作物,南方則以小麥種植為主。所以,我們要根據功能性建立劃分一些特色的農業區,為農業開拓多種新型發展道路。
(七)提高科學技術水平
如今我們已經步入科技時代,所以要想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農業,就必須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將農業種植技術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才能有效提升我國的農業競爭力。
結論:
綜上所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目前,我國正在全力完善農業供給體系,創新產品的生產加工模式,以市場需求為主導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已得到一些成效。但是,我們還不能停止改革的腳步,要想進行徹底創新,就務必要堅持改革精神,努力開拓農業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記者 吳向正 何峰.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著力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美麗農民富裕[N].寧波日報,2017-03-31A01.
[2]劉紅巖,朱守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路徑探討[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06:14-15.
[3]祝衛東.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問題[J].行政管理改革,2016,07:57-62.
[4].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J].飼料研究,2017,05:46-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