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婉蓉
(遼寧省撫順市東洲區東洲第二小學)
摘 要:在社會文化體系要素逐漸多元化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學科教學中逐漸被“邊緣化”,尤其是市場經濟帶來的物質富足和互聯網沖擊,“尊老愛幼”“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傳統美德有可能出現“斷層”危機,因此,在小學學科教育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滲透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小學;傳統文化;滲透
廣義上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體,由于地理環境、民俗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并不具備統一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區的應用,需要做到有針對性、目的性的篩選。同時教育界普遍認為,小學階段是開展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學生可塑性強、接受文化熏陶積極,同時也處于文化糟粕影響的重要年齡,在小學教育活動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可以發揮雙重功效。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學科課堂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1.有利于夯實傳統文化的基石
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進入中國社會,也逐漸滲透到學校教育環境。相對而言,這種滲透并不是基于教育功能或傳播功能的滲透,而是隨著消費行為實現的滲透,如洋快餐、洋節日、洋明星等。相應的,消費行為本身就帶有“趨利性”,在價值觀層面的取向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而作為“洋文化”主要消費群體的青少年,大多處于人生觀形成初期,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在成長關鍵時期造成人生信仰、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的混亂。
2.有利于傳承我國優秀文化
當前,互聯網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小學生也是重要的用戶之一。國內近年來也出現越來越多“崇洋媚外”的文化勢頭,國外的文化糟粕進入國內被“視為珍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要素卻被人為地弱化,這種現象不僅不符合主流文化發展趨勢,同時也存在很大的人為操作要素,如一些商家為了吸引人眼球、突出新鮮感,會大量地引入一些國外文化要素,甚至是曲解文化形態。
3.有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
小學階段是學校教育的初始階段,也是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重要陣地。“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滲透,是民族情懷、國家精神、文化基因的傳承,也是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途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在小學教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策略
1.積極引進人才,提升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師自身的素質高,知識儲備硬,文化學識豐富,才能言傳身教,游刃有余地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雖然在教育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很重要,但提升教師個人文化素質更是重要的一部分,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墮。”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才能教育出更優秀的學生。教師隊伍的素質是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及時充電,完善自我,與時俱進,同時積極引進優秀的教育人才,壯大教師團隊,以更優秀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新思想和新知識。
2.改變教學思維,創新教學方式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已不能吸引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再單純地拘泥于教材教參,應該改變教學方式,轉變思維,學會運用現代的信息技術方式,如,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實驗法教學等方式,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才智。充滿樂趣的課堂氣氛也能使學生更積極。
3.強化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在社會與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道德是教育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中心力量,同時道德教育關乎文化教育的質量,肩負著文化的使命。小學生的教育教學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學生不僅要增加自己的知識,教師更應傳授給學生更優秀的道德思想,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讓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素質行為是主要的教育方向。
4.強化教材更新,適應學生發展需求
小學教材雖然都是一些初級知識,但是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優秀作品,但由于上課時間有限,使得學生的知識廣度也受到了限制。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要講授課堂知識之外,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拓展更多的文學作品,讓學生體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以上分析,闡述了當前小學學科課堂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必要性,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對當前小學教育的全面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顧建德,喻志杰.對當前中小學國學教育的幾點看法[J].基礎教育研究,2009.
[2]齊向前.淺談小學教育管理過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品牌(下半月),2015(4):227.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