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萍
(福建省寧化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摘 要:《弟子規》是一部以學規的形式對孩子進行學習指導和品行教育的啟蒙讀物,它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禮儀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培養幼兒具備良好的文明禮儀,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基。
關鍵詞:氛圍;禮儀養成;禮儀品質
一、選用《弟子規》,營造禮儀氛圍
《幼兒園工作規程》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列為重要的教育原則。優化幼兒環境可以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正面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言行習慣。我們在環境創設方面,一是師幼共同圍繞主題活動內容,開展禮儀教育主題墻創設。二是在區域游戲環境中創設如“公共汽車”中的“長者立,幼勿坐”,“美食一條街”里的“對飲食,勿揀擇”等標語。這樣,讓幼兒在生活、學習、游戲中與環境互動,理解禮儀內容,逐漸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三是創設《我學弟子規》經典誦讀角落,讓幼兒在與區域材料的互動中,鞏固對《弟子規》的理解。
二、誦讀《弟子規》,促進禮儀養成
在培養幼兒學習禮儀時,我們選擇《弟子規》中孝敬父母、行為禮儀、學習禮儀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利用各個時段開展誦讀活動。做到“經典誦讀”活動常態化。一是開展“餐前五分鐘”常規誦讀活動,讓孩子們在餐前誦讀“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告訴小朋友,每一種食物都有它獨特的營養成分,我們要想聰明、健康,就要做個不挑食的孩子。二是開展“起床十分鐘”,利用起床后的環節,組織孩子邊觀看《弟子規》配套動畫片邊誦讀,久而久之,孩子們就牢記了《弟子規》的內容。三是離園五分鐘,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孩子自己反省:“上幼兒園時和老師同伴打招呼了嗎?吃飯時你是否安靜就餐?”等等,并讓孩子用相應的《弟子規》短句來評價自己的表現。同時,在指導幼兒吟誦《弟子規》的過程中,采用配樂、節奏、接句多種形式的誦讀,大大調動了幼兒誦讀的積極性。
三、踐行《弟子規》,內化禮儀品質
1.結合游戲活動,實施禮儀教育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活動,幼兒玩游戲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將《弟子規》與游戲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玩游戲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如,在“出門”禮儀的學習中,讓幼兒欣賞有關“出門”禮儀生動的多媒體課件,開展了“公交車”的角色游戲。游戲中幼兒扮演盲人、老人、孕婦,在“馬路”上幼兒們攙扶著“盲人”過馬路,在“公交車”車上幼兒給“老人”“孕婦”和抱小孩的“乘客”讓座,懂得“長者立,幼勿坐”。在“聚餐”禮儀中,創設餐廳情境,孩子們扮演餐廳服務員、客人,在餐廳里自然習得“對飲食、勿挑揀”;在園禮儀,“路遇長,疾趨揖”等。幼兒在游戲中習得了正確的禮儀行為規范,并學習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2.結合一日活動,鞏固禮儀行為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包括:晨間接待、區域活動、餐點、集中活動、午睡、游戲活動、離園等。禮儀教育源于生活,也應當回歸生活。我們應該結合日常生活實際和身邊發生的有關事件進行學習,通過一日活動不斷強化、鞏固以形成習慣,并能靈活運用。如早上來園與老師、同伴問好時,要做到《弟子規》中所說的“問起對,視勿移”;在班級的圖書角,我們要求做到“列典籍,有定位,讀看畢,還原處”,提醒幼兒閱讀圖書時應該遵守的規則;集中活動時提醒幼兒要做到“勿箕踞,勿搖髀”;孩子盥洗時,要求做到“便溺回、輒凈手”;起床時做到“冠必正,鈕必結”,讓幼兒自我監督,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生活中貫穿《弟子規》教學,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鞏固了幼兒行為,提高了幼兒素質。
3.融合實踐活動,踐行禮儀教育
幼兒的理解能力比較低,直接告訴他們什么是“禮儀”,不利于他們對“禮儀”這一概念的理解。對此,我們將《弟子規》要求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體現。例如,在科學實驗中,我們提供各種材料,鼓勵幼兒運用材料大膽操作,給孩子充分討論、相互學習的機會,不斷驗證自己的發現,從而達到一種“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的學習境界。此外,我們還定期開展“走進社區,傳送禮儀”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禮儀詩歌吟唱會”和“禮儀情景劇”兩場活動把《弟子規》禮儀教育推廣到社區,家長和孩子一起誦讀《弟子規》,一起上臺表演,年輕的媽媽們和孩子們一起跳舞,年邁的奶奶在一旁扮演著“慈母”縫補衣服……我們還在現場為社區觀眾分發了“入則孝”的國學內容,邀請在場的所有觀眾與孩子們一起誦讀《弟子規》,感受經典文化的氣息。
近幾年的嘗試,在對幼兒禮儀的養成教育實踐活動中,以《弟子規》為載體,讓幼兒在愉悅的情緒中學習《弟子規》。幼兒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氛圍中,逐步懂得了傳統的禮儀,日積月累地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素養。
參考文獻:
[1]文欣.幼兒教師語言領域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11.
[2]范曉艷.《弟子規》中的禮儀教育思想及當代價值研究[D].河南工業大學,2014.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