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騰飛路小學)
摘 要:在小學學科體系中,小學語文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小學教育的主干學科。如今的社會是人才的社會,而閱讀能力是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由此,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著重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授學生閱讀方法,以及營造良好閱讀環境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定位僅僅是講授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實際上,這樣的定位違背了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隨著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滲入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其中,閱讀能力就是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之一。所謂閱讀能力,即學生閱讀語言文字并加以理解的能力。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理論上,如果一個學生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就會在興趣的激發下調動主觀能動性,積極投入到對這件事的探究中。實踐中,我們發現那些在某一門科目上成績優異的學生,無不對這門科目充滿興趣。小學階段是教育的特殊階段,這個階段學生在某一科目上集中的注意力不能持續,也不具備相當的自控能力。因此,要想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和調動學習積極性,重點是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出來,就自然視閱讀為一種樂趣,在樂趣中學習,學習效果必然有所提升。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手段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內容采用具體的方法。以小學語文課文《甘羅》為例,甘羅是一名少年英雄,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都有英雄崇拜的這一心理特點,激發學生探究甘羅的英雄事跡。由于課文中涉及爺爺和甘羅兩個人物,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誦讀。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能夠真切融入課文情景,深刻領悟人物的情感。在這樣生動的課堂里,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大大提高。所以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要根據所讀內容的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這樣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教授學生閱讀方法
我們深知一個教學道理,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一定的閱讀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閱讀方法就可以進行自主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的閱讀教學畢竟是有限的,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離不開學生的自主閱讀。因此,教會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對各類學習報刊進行閱讀,訓練學生泛讀、精讀文章的技巧,以及訓練學生快速把握文章思想和課文含義的能力。當然,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進行閱讀文章的一般方法教學。在講授課文的時候,對文章中的好詞佳句、重點段落要進行勾畫研讀,甚至摘抄背誦。與此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多寫讀后感,訓練表達能力。
以課文《病房里的故事》為例,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要教會學生如何通過場景的描寫來揣摩人物的心理。文章中描述的樹木、湖水、蝴蝶、鮮花等營造出勃勃生機的景象,與人物的心理活動有著怎樣的聯系,都需要教師一一教會學生。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訓練,最終掌握閱讀方法。然后通過自主閱讀的環節進行練習,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能提高。
三、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猶如種花養草,花草之茁壯成長需要肥沃的土壤供給,那么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也需要良好的閱讀環境。在良好的閱讀環境中,學生可以靜心閱讀,用心體悟。閱讀環境的營造需要靠群力為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班級這個集體,通過班集體營造閱讀環境。學生在班集體的閱讀環境中,既可以自發地培養閱讀意識,也可以在群力的約束下制約自己的閱讀行為。利用班集體營造閱讀環境,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合適的學習報刊、文學作品等進行集體閱讀。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提升閱讀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閱讀能力的培養并不能僅限于理解文章,更為關鍵的是要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因此,在閱讀文章以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辯論,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環節和教學任務。所有的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探究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本文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探究,即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授學生閱讀方法,以及營造良好閱讀環境。我們相信,通過這三個方面的落實,小學語文教師必然能夠在教學中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梅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5(10).
[2]郭清香.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5(2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