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錦
(廣西岑溪市筋竹中學)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要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于是體驗性學習應運而生,它致力于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數學、做數學,從而提高學習的本領,達到學習的目的。從對體驗學習的認識和對體驗學習的實施及體會三大部分著手,談談對體驗性學習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體驗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的目標不再僅僅局限在學生對“雙基”的掌握上,學生情感、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追求。體驗性學習力求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元化的“體驗”來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同時,在體驗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探索并嘗試使用體驗學習的策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感受,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一、對于體驗學習的認識
體驗,就是指人通過親身實踐來感知和認識周圍的事物,這種心理的感受和認識是以人的情感和經驗為轉移的,和人自身的經歷有密切聯系。在初中數學中的體驗學習,就是指學生個體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親身參與,在發現、思考、交流、探索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獲得對數學知識更加全面且理性的認知、理解和情感態
度。體驗學習的特點如下:
1.主體性
體驗學習是新課改中“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有效體現,它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思維方式和情感態度。體驗學習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它以學生的個體經驗為基礎,將學生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構建。
2.過程性
傳統的教學過程是教師指令性地灌輸,是沒有學生主體參與和思考的,模仿性的、機械的教學操作意義不大。體驗學習的過程則相反,它注重學生個體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感官和思維等活動的整體參與。
3.交往性
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必不可少的一種活動,體驗學習實際上就是一種交往學習。學生個體的經驗要和同伴以及教師進行分享和交流,才能達成共同構建的目的。
二、對于體驗學習的實施
傳統教學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是簡單地復制前人的生活經驗,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導致掌握的知識雖多,但能力卻差。體驗學習的實施則是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體驗,并選擇性地加入自己的經驗,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和素養。那么,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如何才能有效地實施體驗學習呢?
1.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模擬的情景中體驗
初中階段的學生生活經驗比較少,再加上當前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經驗更是匱乏。因此,他們在學習一些數學知識的時候,由于生活經驗的缺失,學習比較吃力。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從學生身邊尋找生活素材,將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為學生創設、模擬生活情景,讓學生置身其中,豐富感性認識。學生在這種熟悉的情景中體驗學習,不僅投入情感,熱情高漲,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而且還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產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濃,學習心情好,學習質量一定高。
2.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體驗
課堂情景的創設畢竟是一種真實情況的模擬,再真實也是模型。因此,教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學生進行真實的實踐體驗。初中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比較少,而且考慮到安全因素,學校也很少組織類似的活動。為了彌補這一點,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將課本中的一些知識轉變成一些活動。如,愛玩是學生的天性,將課本的新授知識轉變成一些玩耍的活動,這樣不僅順應了學生的天性,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還能提高實踐活動的參與性,讓學生在玩耍中不知不覺地探索新知、獲得能力;再如,組織學生“做一做”,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取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這也是學生體驗學習的一種方式。
三、實施體驗學習的體會
體驗學習,我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已實施了一段時間,我認為,體驗學習更重視學生的個體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教師要善于引入生活,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和數學意識;體驗學習旨在讓學生親身參與知識的產生與發展,在觀察、發現、分析、想象、探索等一系列的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質;體驗學習要求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自主獲得知識,或者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優勢互補得到思維的鍛煉、情感的體驗以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總之,體驗學習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學生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
參考文獻:
[1]林婷.“體驗性學習”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嘗試[J].中學數學研究,2007(6).
[2]王偉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數學,做數學[J].中華少年,2015(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