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錦濃
(廣東省臺山市鄧樹椿中學)
摘 要:農村初中的學困生,是指在農村初級中學里,在感官和智力方面正常,但是由于其他的因素而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農村初中學困生大部分集中在留守兒童、思想落后的家庭。農村初中學困生是一個弱勢群體,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困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
關鍵詞:學困生;教育觀念;意志品質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社會發展進程呈現出了不平衡的現象,尤其是城鄉發展極度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指城市發展較快,水平也越來越高;而農村的發展比較緩慢,水平也相對較低。農村教育也有許多問題,本文就農村初中學困生的轉化問題及對策展開討論。
一、農村初中學困生轉化的問題
1.學困生的學習動機不當
學習動機是指從結果出發的行為動機。根據學習的結果,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動機,并根據學習動機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學習動機的正確性直接影響到學習計劃的制訂以及自信心的樹立。農村初中學困生一般認為自己運氣不好,不聰明,狀態不好。這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的自身能力低導致學習成績差,而意識不到是學習方法的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信心。另一方面是認為考試題目過難,忽視了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使學習成績較低。
2.農村學困生的基礎不扎實
學習是一個比較連續的過程。在初中學習階段,理論知識是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過程,且知識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知識學習的過程是新舊知識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如果學科基礎知識不扎實、不牢固,就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著名教育家奧蘇伯爾曾經說過:“影響學生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
3.農村學困生的學習方法不當
學習方法是指為了實現高質量的學習結果而采用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手段。農村初中,部分學生雖然學習很努力,但是成績并不理想,這就是由于學習方法失當。有的學生只注重死記硬背,而忽視了學生的技巧性以及靈活性。在實際的農村初中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只注重陳述式的知識教學,而忽略了策略式的知識教學、方法性教學。
二、農村初中學困生轉化的策略
1.改變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
如今,大部分農村初中的教師思想觀念不能與時代接軌,而轉化農村初中學困生,教師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學責任。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與學生家長進行及時的交流溝通,從而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制訂符合學困生的特殊教學計劃。首先,教師應提高自身的人格素養。除了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理論知識外,更加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全面成長。其次,教師應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一是要加強農村初中教師的教學培訓,利用假期時間開辦短期培訓,從而不斷提高農村初中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專業理論知識水平,以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轉化學困生。二是可以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使教師不斷互動成長。最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的方式提高教學能力。一是可以通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讓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使得抽象的理論知識不斷豐富化、形象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運用小組討論、情境表演等方式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從而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要針對留守兒童的特殊現象,和家長進行合作,使留守兒童消除自身的自卑感,對學習充滿信心。
2.激活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求知欲望是激發學生追求知識的需要,是學習動機的基礎。為了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就要不斷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效率才會不斷提高。學困生常常表現出對學科知識厭煩的學習情緒,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意義與重要性。
3.培養農村學困生的意志品質
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信心、恒心和決心。決心就是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可以果斷地下定決心。在執行決定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是意志薄弱的學困生就會很容易失去奮斗方向。由于農村初中學困生天生存在著自卑感,對任何事情沒有自信,因此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讓學生充滿信心。
總而言之,素質教育是一個面向全體的教學活動,應時刻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從而使學困生順利地實現轉化過程。本文以農村初中學困生為研究對象,在分析了農村初中學困生的學習動機不當、學習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方法不當的情況下,提出了改變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激發學困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培養學困生的意志品質,從而幫助學困生實現轉化。
參考文獻:
蔣波,譚頂良.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合作學習對誰更有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
編輯 趙飛飛